图片展示

兴中明医旗下光明中医网校logo  系统自学中医第一平台

搜索

使用“经方”应灵活变通

浏览: 发表时间:2019-11-11 13:00:00

《伤寒》与《金匮》的方剂,人们习惯叫做经方。经方的历史沿革很久,用于今天是否还能有效?有人说:“古方不能治今病”。但是,清代的陈修园先生却认为“经方效如桴鼓”,治病功效要胜于它方一筹。

使用经方,必须辨证无误,方证结合严密,才能达到预期目的。然而今人之病,与古人之方有时相合,有时也不尽相同。所以,使用经方就必须掌握两种情况:第一、对经方不能随意改动药味及其剂量,以保持古人制方之原意;第二、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必须对经方进行加减变通,以求适应疾病的变化要求。

首先谈谈经方制剂的原则性。请看《伤寒论》的第一张方子桂枝汤。在桂枝汤中,桂枝、芍药及其剂量比例是很严格的,仲景不允许人们随意改动而破坏其方义。

桂枝汤的药物组成是: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如果将此方剂量加以改变:把桂枝增至五两,则叫桂枝加桂汤;把芍药增至六两,则叫桂枝加芍药汤。可见,尽管本方的药味不变,由于剂量变了,也不能叫做桂枝汤。如果不从剂量而从药味的加减来讲:如将本方减去了芍药,则叫桂枝去芍药汤;如减去桂枝,则叫桂枝去桂汤,也都不能叫桂枝汤,也不能治疗桂枝汤范围的各种病证,这就是经方不能擅自改变的一个实例。

有相当一部分人,只知强调经方的严格,而不知经方变通的意义,反把富于生命力的经方框得过死,在临床也就失去了经方用武之地,这是教条主义的残余,我们必须加以反驳。

有一天带硕士研究生实习。病人张某因患“早期肝硬化”来诊。患者面色黧黑,左右两胁肝脾痛如锥刺,日轻夜重,小便色黄,大便尚可,惟饮食不馨,食后每见腹中夯胀为甚。

切其脉弦而责责,舌质紫暗,苔则白润。

余辨此证为肝脾血络瘀滞。肝不疏泄,脾不运化,而气血凝滞,则三焦为之不利。疏方:柴胡12克、黄芩6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党参6克、炙甘草6克、大枣7枚、桂枝10克、赤芍10克、鳖甲30克、生牡蛎30克、红花10克、茜草10克、廑虫10克、蜣螂10克、射干10克、紫葳10克、石苇12克、瞿麦12克。

患者问余服药见效的时间,余曰:服此方15剂为一疗程,而汝之病症已人血分,大约在服六十剂后(为四个疗程),可望病减而肝脾之痛得瘳。

患者按所嘱服药,两月后,面色变白,精神有增,肝脾之痛消失,而且胃开能食,腹胀不发,体力转佳。再三向余道谢!

诸生视为仙方而争相抄录。并问此方何名,见于何书?

余曰:此即《金匮》之鳖甲煎丸也。然本方之药味不全相符,乃经余之变通化裁而成。

诸生曰:何不购于药肆?曰:此丸药江西、北京文革前尚能购置,如今中药奇缺,况鳖甲煎丸乎?今经余揆度成为此方,实不得已而为之也。

又有一次,我的学生某君治一慢性肝炎患者,其症状为口苦咽干,而肝区苦痛,所奇者大便溏薄,每日二、三次,腹胀不欲食。

同学以余之经验,为疏柴胡14克、黄芩10克、花粉12克、牡蛎30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6克。

本方名柴胡桂枝于姜汤,见于《伤寒论》太阳病下篇。此方清胆热,温脾寒,寒热并用而和解少阳之邪。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并下阳明之燥结,乃是相互呼应之姊妹方。

然而,患者连服七剂,大便仍溏,腹部仍胀,效果不显,乃转请余诊。

切其脉沉弦迟而无力,视其舌淡嫩不红。

余曰:此诚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也。其所以不效者,守古方而欠于变通之故。余在其原方上减黄芩为6克,增干姜为12克,又加党参10克,白术10克,嘱再服七剂,则腹胀去,大便成形,胁痛锐减,饮食有味,而奏全功。

余语学生曰:“学而不思则罔”,读古人方要究其义蕴,识其证机所在,因证施方,而不拘于一格。今脾家虚寒作泻,则理中汤不啻三年之艾矣。黄芩苦寒损阳而不知减,参、术甘温培脾又不知加,只知固守原方,则可异守株待兔也。某生似有所悟,作礼而退。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www.gmzyw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72080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