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示

兴中明医旗下光明中医网校logo  系统自学中医第一平台

搜索

漫谈“病为本,工为标”(一)

作者:王克勤 浏览: 发表时间:2020-10-19 10:45:33

什么是标本?从本义来讲,标本是指树木本末的不同部位,其标为末梢,本为根本。《内经》中已将标本的本义引申,用以说明事物对立双方的主从关系。其具体内容很多,若以发病学中的正邪关系而言,则正气为本,邪气为标,此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从疾病的角度分析病因与证候,则病因为本,证候为标,故“治病必求其本”而“审因论治”;若论病之先后传变,则先病为本,后病为标。此外,还有“六气标本”、“十二经标本”等。“病为本,工为标”之标本,则另有所指。

“病为本,工为标”,语出《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病者,患也;工者,医也。该篇重点讨论了疾病诊治过程中疗效与医患两方面因素的关系,不仅强调了患者的机能状态和精神状态是决定疾病转归预后的关键因素,而且也指出了医患两方面若不能密切配合、相辅相成,就不可能达到祛除病邪、病体康复的目的,故得出结论谓:“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

医生和患者是诊治疾病活动中既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两方面。医患两方面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首先谈谈医生方面。医生是对疾病进行治疗的,因此对病体来说,这方面的因素属于外在因素,主要包括医生辨证施治的本领及调神之功。若医术不精,不能得病之本,治疗措施与病情不相应,不但不能疗疾愈病,反贻误病情甚或危及生命,此庸医之害人也。医生不是只治疗孤立的疾病,而是治疗发生于病人身上的疾病,因此不能只见病而不见人。若不能调节病人的精神情绪,调动不了病体的主观能动性,各种治疗措施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必将影响疗效,此亦医之过也。正如《素问•疏五过论篇》所说:“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病不能移,则医事不行,此治之四过也。”

其次再谈谈患者方面。患者是处于阴阳失调病理状态下的活体,因此其本身存在的各种影响疗效的因素皆属内因。唯物辨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实践论》)因此,在机体由阴阳失调重新回归到阴阳协调的变化中,患者方面的因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所在,此即“病为本”。这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病体的机能状态及患者的精神情绪。若病体已至“形弊血尽”,“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的地步,即使扁鹊再世也难以起死回生,故《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曰:“针石,道也。……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因此告诫人们要治疾病于始生之时,以免“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患者的精神状态、不良情绪,不仅可成为七情病因使人致病,同时也直接影响着疾病的治疗和疗效的发挥。

祖国医学这一基本观点,当今已被心身医学全面接受。此外,在治疗活动中,患者的信仰和自我暗示,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治疗的效果。如《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所举之“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之例,此既非医之术不精、道不明,也非病治之晚而“形弊血尽”,实乃病者缺乏信仰,消极暗示所致。故《素问•五脏别论篇》提出“三不治”,即:“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但并不是说对这些人就放弃治疗,而更应当通过医者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医风,树立患者对医生的信仰,变不良暗示为积极暗示,以提高临床疗效。再辅以恰当的说理开导,这些人的偏执是会得到改变的。正如《灵枢•师传》所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只有做到医患二者之间全面地、真正地相互密切配合,才能“标本己得,邪气乃服。”(《素问移精变气论篇》)

(未完待续)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www.gmzyw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72080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