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示

兴中明医旗下光明中医网校logo  系统自学中医第一平台

搜索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首届毕业生徐汝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感悟分享

浏览: 发表时间:2019-04-20 16:09:31

1963年出生于江西省泰和县的徐汝奇,从21岁开始学医,是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首届毕业生,在于泰和县桥头镇名老中医关培善老先生门下学徒。三年后再受教于当代著名伤寒学家陈瑞春教授专修仲景之学,擅长平脉辨证,现为泰和县政协委员,江西省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方药量效分会常委,江西省健康服务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医药产业分会副理事长,台湾中医临床医学会永久顾问。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84级学员徐汝奇


学习经方,徐汝奇认为选择的教材是否完善非常重要。他学习《伤寒杂病论》几十年,也走了不少弯路。自1997年徐汝奇遇到先师陈瑞春先生,才知道当一个会治病的医生,要读好《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两本书。但在读书的过程当中,疑惑不少,觉得伤寒之学太难了。但在四年前,徐汝奇拿到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宋版《伤寒论》、《金匮要略》白文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进入伤寒之学的大门,是一个小门,窄窄的,努力了只能挤进去一点点。当把这套书翻破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伤寒杂病论》当由若干部分构成:一、六经之所辨,乃远古而来;二、伤寒、杂病之运用,是仲景推广;三、问曰、师曰,为师徒授受的临证实录;四、兼有叔和编次此书的心得;五、有唐宋人的经验补充,等等。虽然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却也感到经方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学。今天在此,徐汝奇把自己学习张仲景学术思想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解读“病、脉、证、治”四个字的涵义,正确认识《伤寒杂病论》确立的经方辨证论治体系。

翻开《伤寒杂病论》, “辨XX病脉证并治第X”、“XX病脉证治第X”的篇首一目了然,徐汝奇以为这个篇首对于正确理解张仲景学术思想是至关重要的。从此书的编排体例,徐汝奇不难发现,全书内容确实只强调了一个主题:“病、脉、证、治”,解读这四个字蕴含的深刻意义,才能够发现《伤寒杂病论》所建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的完美才能够对张仲景在序言中所谓:“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的提示有日日逐新的感悟。

1、张仲景眼中的病,指三阴三阳病。

天地自然,无非阴阳而已。一阴一阳,合而为三。故阴阳之象各可类分为三,三阴代表着阴的层面,三阳代表着阳的层面,故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只是古代圣贤认识万事万物表里、上下、内外的六个层面而已。而人体疾病概莫除外,属性类分仅有阴阳,三阴三阳六经病,即是疾病表现出来的包含着病位、病性、病势等内容的六个层面。所以,《伤寒杂病论》条文冠名为XX病者,皆以病为纲,各自成章,如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篇冠首,可知此六病乃是六大层面类病的总称。


光明中医网校名师故事张仲景

阴阳六大类病,王叔和从《黄帝内经》相关经络循行机理指为三阴三阳六经病,并与五脏六腑、上中下三焦交叉关联。历史上绝大多数医家持相同观点。但现代有医家认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仅仅是疾病变化过程的表里关系,如胡希恕及其弟子冯世伦先生认为六经与脏腑经络概念无关,伤寒六经实质是八纲,即表阳证对应于太阳病、半表半里阳证对应于少阳证、里阳证对应于阳明病、里阴病对应于太阴病、半表半里阴证对应于厥阴病、表阴证对应于少阴病。这个观点与《伤寒论》中某些条文是有抵触的,如217条:“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这里“过经乃可下之”的“经”,明示即从太阳经病传入阳明经病,推而论之,显然三阴三阳病也就是三阴三阳六经病。

历史上,学者对“伤寒”的实质是什么纠缠不清,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开篇即言:

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分析条文,第1条是该篇的提纲,也是作为太阳病的总纲,是与其余五经病鉴别的法规。紧接着第二、第三条,强调在太阳病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法规框架之下的细则规定,同时具有“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若“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个提纲显明,所谓“伤寒”有广义、狭义之分,以及认为张仲景发明了“伤寒六经”的提法并不妥当。

从太阳病篇的开场白,即提醒读者当注意:其一,“伤寒”是一种传变较快、病情变化多的疾病。其二,“伤寒”论治的条文理解当前后照应,互为勘察。其三,病与证是有区别的,病是提纲,是法规,证是法规中实施的细则。其四,“伤寒”的论治只是运用六经辨证体系的一个范例。

《伤寒论》各篇条文皆可以上述对比方法解读。每一个篇章都可以找到先论六经病,再举例论治伤寒的内容。著作者的写作体例或者编次者匠心独运的篇幅安排的条理性非常强。

从《伤寒论》中六经病证治规律,辨识医圣论治伤寒的经纬,再细分《金匮要略》杂病论治中主要穿插着的六经病辨证方法,不难得出一个“六经统万病,伤寒只其一”的结论。所以徐汝奇有理由相信,三阴三阳六经病辨证论治体系应该不是张仲景的发明。

“病、脉、证、治”四者之一的“病”,应当是蕴含一定规律的、相对疾病病理变化过程的某个阶段的症候群的统称。

感谢光明中医函授大学的首届毕业生,医术精湛的老中医徐汝奇的无私分享,望读者能够领悟以上内容!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www.gmzyw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72080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