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医队伍的主体?自然是临床中医师。理由至少有三条:其一,临床中医师占全体中医工作者的大多数;其二,临床中医师接触诊治的伤病患者最多;其三,中医学从本质上说是应用科学,它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实践,而临床中医师正是最直接的实践者,他们是发展中医学的主力。
这一早已无异议的结论之所以重新提及,目的在于唤起广大临床中医师的再注意:要认清自己在中医队伍中的地位和使命,刻苦地学习,勤奋地实践,为救死扶伤、振兴中医、推进四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当前中医界的学术状况是怎样的呢?就职务而言,据统计,在50余万人的中医队伍中,中医师或相当于中医师的占32%,中医士或相当于中医士的占45%,初级职务的占23%。就学术素质来说,在临床中医师中,医德高尚、造诣精深的学者不乏其人,他们身怀绝技,手到病除,挽回了众多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但是,毋庸讳言,这只是少数,而占相当数量的临床中医师,在学术素质上尚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这样那样的缺陷。如有的医师有丰富的经验,却欠缺理论的修养,不能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和深化经验;有的医师有自己的直接经验,但缺乏他人的间接经验的摄入,未能使两者交流融会,互相促进;有的医师则理论与经验都甚为不足。特别是在地、县、乡、镇、厂矿等基层单位工作的一大批临床中医师,由于条件所限,他们拜师难,求教难,学术交流难,因而在医术上多处于原水平徘徊、低水平重复的局面。这种经验局限、理论贫乏的状况,不仅障碍着临床中医师个人医术的提高,而且从总体上说,势必也障碍着整个中医临床学术水平的提高,障碍着中医学的发展。
由此看来,作为中医队伍主体的临床中医师,尤其是中级和初级的临床中医师,学术素质亟待提高,否则就担当不起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繁荣中医学术、振兴中医事业、保障人民健康的历史重任。而提高学术素质的关键就在于学习,学习有代表性的中医典籍,学习新兴的科学知识,学习他人的间接经验。
中医典籍集中了中医学的精髓,它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又有高深的理论基础。历代医家就是把这些独具特色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传授给他们的弟子,其中部分人经过刻苦自学和临床实践而成为医术高超的医学名家。这一历代医家的成才之路,我们必须借鉴。应当下苦功夫阅读几部有代表性的中医典籍,领略并运用其阐发的医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当然,在现代科学昌盛的今天,我们还必须学习和掌握新兴的科学知识,以之辅助中医诊治工作、发展中医事业。在学习科学知识方面,任何尊古非今或尊今非古的倾向都是错误的。
他人的经验是他人刻苦实践的结论,是很可宝贵的。学习并运用他人的经验,可以省却自己许多的实践时间,甚至可以少走弯路、少受挫折。这种化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的学习方法必须努力掌握。
为了适应新时期历史条件下广大临床中医师提高学术素质的需要,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于1985年诞生,同时并试刊光明中医杂志。光明中医函授大学的办学思想是:通过讲授传统的经典医籍和新兴的科学知识,使学员打好中医基本功,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诊治技能;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着力培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竭诚发挥中医在防病治病中的特长,以使学员能够担负起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防病治病的光荣任务。光明中医杂志的办刊方针是:面向基层和农村的临床中医师,以寓医理于临床的特色刊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不同体裁的文章,以使读者开阔眼界,学以致用,同时并提供学术交流和争鸣的园地。所以,光明中医杂志力求突出中医特色,按照中医学科本身的特点办刊。同时将广大读者做为本刊的主人,与中医队伍中的主体—临床中医师们,一起把这个刊物办好,真正服务于他们,起到振兴中医的作用。
1988年是我国人民跨进改革的第10个年头,改革将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展开。在深化改革的激浪中,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光明中医》杂志公开出版发行了。这是我国中医界的喜事,更是作为中医队伍主体的临床中医师的喜事。我们相信,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作者、读者、编者这三股力量必将紧密地团结起来,坚持办刊方针,同心协力地把这个刊物越办越好,使之真正适合基层和农村临末中医师学习的需要。我们也相信,光明中医杂志和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通过继续密切的配合,定将有助于广大临床中医师学术素质的提高,使中医队伍的主体在救死扶伤、振兴中医、推进改革和建设的事业中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