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8日上午10点,小组开始学习光明教材《古代汉语》,三人一组。刘老师和小组成员进行了实时语音交流,介绍了古代汉语能力对学中医的重要性、光明教材《古代汉语》的地位、各章节的作用及第一章的内容,用时1小时40分钟。之后,组长给每位学员分配了问题,根据教材内容和老师提供的材料进行探究式学习。
2018年10月22日,学员分别提交了答案,组员微信群语音互相讲解、讨论、提问,用时1小时40分钟。根据讨论结果,各自修改,并由组长汇总提交给老师。
刘老师2018年10月23日进行了微信答疑,橙色字为根据答疑结果进行调整的答案。
1、《说文》是什么性质的一部书,收多少字,分多少部?这部书对后世字典的产生与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
答:《说文》是一部具有字典、词典性质的书。其它还包括《尔雅》、《释名》、《方言》等《说文》收字9353字,异体字1163字。
按照“分别部首”原则,分出540个部,每部第一个字作为部首,其它的字,用“据形系联”的办法,全部统属在540个部首之内。
《说文》是文字学上的首创之书,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对后世字典的一个主要影响就是首创偏旁排字法,一直沿用至今。
2、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有什么显著特点?
答:《说文解字注》有两大显著特点:1)将许慎的《说文》中简短难懂的说解用段氏的时代语言进行阐明,使后人也能读懂。2)段氏讲词的引申非常精当,而《说文》只讲本义,很少讲引申义。比如“今”字,《说文》中解释为“是时”,不太好理解,《说文解字注》解释为“目前”,比较好理解。
试阅读段氏《说文解字注》卷上“一”、“元”、“天”、“丕”、“吏”、“重一”等字下的注文。回答:
1)从某某声是什么意思?
答:“从”是《说文解字》的一个术语,表示一个字的意符,表示两字含义有关联。某声是表示音符,表示声音相关。举例:丕(pi), 大也。从一不聲。 即表示其意思上与“一”相关,声音上与“不”相关。
疑问:pi 与 bu声音不相关,是否“不”的发音发生了变化?
答疑:确实发音发生了变化,具体情况以后在讲音韵学的时候再讲
答疑丕不的发音疑问来自光明中医网校00:0000:582
2)从某从某,某亦声是什么意思?
答:《说文解字注》的“吏”字中说:凡言亦聲者、㑹意兼形聲也。是说后面这个字即与意义有关又与声音有关。比如“吏”字,“从一从史,史亦聲”,表示其与“史”字意义相关,声音也相关。
补充:从某从某在《说文》表示会意字,由两个或者更多的部件组合起来,读音不一定与部件相似。从某从某,某亦声表示既是会意字又是形声字,读法接近某亦声的某。
3)段玉裁注:“凡部之先后,以形之相近为次;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对这两句话该如何理解?
答:这两句话出自《说文解字注》,是说部首的排列是根据字形来排序,字形相近排在一起。同一部首中的字是以意思来排列,意思相近排在一起。
另:每个部首结束处之“文×重×”是统计每个部首包含文字和重文的数量,一般认为重文就是异体字。
3、下面是《康熙字典》对“痁”字的注解:
痁【唐韻】失廉切【集韻】【韻會】【正韻】詩廉切,音苫。【說文】有熱瘧。【玉篇】瘧疾也。【左傳·昭二十年】齊侯疥遂痁。【顏延年·陶徵士誄】年在中身,疢維痁疾。【蘇軾詩】人閒寒熱無窮事,自笑疏疎頑不受痁。【方書】有單瘧,有一日二日至十日瘧,二日一發瘧曰痎,多日之瘧曰痁。
又【廣韻】【集韻】都念切,音店。
又【韻會】舒贍切,音閃。義同。【唐書·姚元崇傳】崇病痁移告。【注】式贍切。
1)试分析《康熙字典》对“痁(shān)”字的音义是如何分项加以解释的?
答:先列出主要韵书对此字的读法,然后列出《说文》等字典对该字的解释,再引书证进行深入解释。
读法:【唐韻】失廉切【集韻】【韻會】【正韻】詩廉切,音苫。
解释:【說文】有熱瘧。【玉篇】瘧疾也。
书证:【左傳·昭二十年】齊侯疥遂痁。【顏延年·陶徵士誄】年在中身,疢維痁疾。【蘇軾詩】人閒寒熱無窮事,自笑疏疎頑不受痁。【方書】有單瘧,有一日二日至十日瘧,二日一發瘧曰痎,多日之瘧曰痁。
其它读法及释义、书证:又【廣韻】【集韻】都念切,音店。
又【韻會】舒贍切,音閃。義同。【唐書·姚元崇傳】崇病痁移告。【注】式贍切。
2)引用陶诛、苏诗、唐书等例证对释义有什么用处?
答:书证可以与释义互相切合,对释义起到加深和补足的作用。
概念:韵书:是把汉字按照字音分韵编排的一种书。这种书主要是为分辨、规定文字的正确读音而作,属于音韵学材料的范围。同时它有字义的解释和字体的记载,也能起辞书、字典的作用。有《唐韵》、《集韵》等等。
玉篇: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南朝梁大同九年(543)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撰瘧:熱寒休作。从疒(ne)从虐,虐亦聲痎(jie):二日一發瘧。从疒亥聲。
多日之瘧曰痁(多日一发,汉语字典),以后也泛指疾病。
:并(並)
疑问:義同是什么意思?
答疑:训诂学术语,表示上面几个音的意思都一样。
4、以新《辞源》的部首为准,指出下列各字属于哪个部首:答:热(灬),鱼(鱼),王(王),里(里),常(巾),陈(阝)都(阝)罕(冖)
5、杨雄的《方言》是一部什么书?为什么说《方言》一书既包括了空间因素,同时又包括了时间因素?
答: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方言著作,是对同义词的对释,是方言与方言、方言与普通话的互译,解释它们之间的共同意义,分述各自通行的区域范围。
杨雄是以残存的资料为基础,又亲自着手收集。他趁各地士人和调访士兵来京的机会,常常带着书写工具向这些人作调查,然后汇集整理。经过27个寒暑的积累,才编成这本《方言》,黄侃说:“言绝代为时间之异,言别国为空间之异,而空间纵之则为时间,时间横之则为空间。”方言和普通话就是这样在时间和空间因素的作用下互相转化。
《方言》是对杨雄时代(西汉早期)普通话和方言的互译,但当时的普通话是什么现在学术界也还不太清楚。
6.《尔雅》一书为什么值得重视?《尔雅》是用什么方法来编排词语的?
答:《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基础。
《尔雅》用了分类的编排方法。全书分为十九篇:《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可分为两大类:前三篇是解释一般词语,如“诚、亮、询、信也”(《释诂》),“告、谒、请也”(《释言》),“明明、斤斤,察也,条条、秩秩,智也”(《释训》)。后十六篇是解释各种各物。名物的范围很广,有自然的,有社会的……等等。
字与词的区别:字可有多音多义。词为在特定句子中形成的唯一一个音一个义。字可能是一个词,也可能形成很多不同意义的词。
7.什么叫类书?象《永乐大典》、《艺文类聚》、《太平广记》、《古今图书集成》等类书都有什么共有的基本点?
答:类书是类似今天的资料汇编,把庞杂众多的典故设纲立目,按照天文、地理、帝王、后妃、器物、居处……等部类编排起来。
总的指导思想、体例基本相同。如敬天尊君的思想,每部类书都如此,开篇第一部就是天地,然后帝王、后妃,以及经史子集或时代先后为顺序,先列故事,后排诗文,这些都是它们的共性。
8.用“直音”(汉字注汉字)的办法给下列汉字注音:答:稔(人) 堑(欠)谧(蜜) 燹(显) 缉(机)(其)(气)(ji、qī、qì) 纠(究)
缉:《康熙字典》里有三个读音jī,qī,qì,现读 jī,qī。
直音:是用一个同音字(声韵调均同)去为另一个字注音。
疑问:堑:《康熙字典》只有qiàn一个读音,另外读zàn,jiàn这个两个音是后来发展出来的多音字还是有别的字转化成同一个字?
答疑:后两个音是两个通假字“錾”、“渐”,历史上三字读音相同可以通假。现在读音发生了变化。
9、用汉语拼音给下列汉字注音答:
创(chuàng,chuāng)、杂(zá)、粉(fěn)、脓(nóng)、瘳(chōu)、胖(pàng,pán,pàn)
10、什么叫三通、九通、会要、这些古书在研究我国传统文化过程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答:《三通》、《九通》这一类著作是专门探讨某项制度的沿革,在时间上是通古今的。
三通:《通典》唐代杜佑著。《通志》宋代郑樵著。《文献通考》元代马端临著。被称为三通。
九通:三通加上《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清通典》、《皇亲通志》、《皇亲文献通考》。
三通九通会要可以了解各个朝代的典章制度和史实。
会要:是断代政书的总称。会,集中、汇总。要,概要。所谓会要是指将一代的典章制度集中在一起加以叙述。会要又称会典,如:《唐会要》、《五代会要》。
11、元末戴良《丹溪翁传》:世之名公卿多折节下之翁为直陈治道无所顾忌。其中“折节”这个典故应到哪部工具书里查找?
答:“折节”这个典故在类书《太平御览》卷七百五十四 ◎工艺部十一中有提到,“《宋书》曰:何尚之,少时颇轻薄,少好樗蒱。既长,折节蹈道,以操立见称。为陈郡谢琨所知,与之游处。”。
《艺文类聚》中未查到“折节”典故。这是通过txt文本搜索得到的。这个“折节”典故好像很难判断类别。
屈己下人。《管子,霸言》:“折节事彊以避罪,小国之形也。春秋时期军事家管仲创作的一篇散文。
疑问:字的查询一般使用部首拼音来查询,但是典故该如何查询?似乎应先了解典故的性质,然后到典故工具书中的相应类别去查。但如此,确定典故的类别又是一个难点。
答疑:应训练判断典故类别的能力,才能用好类书
12、宋濂《赠医师葛某序》:“故记《礼》者有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也’。”试查找‘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出处。
答:根据内容判断,应在医药方面的分类:查找类书《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一方术部二医一记载“《礼记·曲礼》曰: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查找类书《艺文类聚》,卷第八十一 药香草部上“礼记曰.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宋濂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也,出自《礼记·曲礼下》
唐代孔颖达的理解是正确的: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又云《夫子脉诀》)。若不习此三世书者,不得服其药。
《神农本草经.序》中有言:“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经,一曰神农本草,一曰素女脉诀。”
现代认为三世是指:一《黄帝内经》、《灵柩》、《素问》;二《神农本草》;三《太素》(脉理)。
其中《太素》所讲求的是气脉的问题,在宋、明以后,《太素》脉法称为三指禅,不但在摸脉以后脉理能了解病人的病情,并且可以了解人的穷通富贵。合格的临床中医师必须有高深的文化修养,通晓古代文学特别是《易经》等古代哲学知识;精通《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温病》等医学经典,具有深厚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再加上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才为合乎“三世”要求的医生。盛启东医经秘旨明确认为:昔者宋景濂恒云:古之医师,必通于三世之书。所谓三世者,一曰针灸,二曰《神农本草经》,三曰《素问》、《脉经》。《脉经》所以察证,《本草》所以辨药,针灸所以祛疾,非是三者,不足以言医。故记礼者有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而传经者,乃以父子相承为三世,何其惑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