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伤寒论》所论述的主要症状之一,散见于三阴三阳诸篇之中。笔者以成都中医学院主编的《伤寒论》讲义为依据,作粗略统计,全书仅冠以“疼痛”的条文达70条之多,约占整个条文的五分之一,如以含有疼痛之意的条文计算,可达200余条,占整个条文的二分之一强,可见《伤寒论》中论痛证的广泛性。《伤寒论》对痛症的论述就其分类有头痛、咽痛、胸痛、胁痛、心下痛、腹痛、阴痛及四肢痛、腰背痛等,就其性质来说有煩痛、满痛、结痛、急痛、拒痛、硬痛、大实痛、微满痛等。
这些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疼痛,显示了病因和发病机理上的差异,揭示了对痛证辨证的基本规律,体现了仲景辨证施治的根本大法。为深入探讨仲景学说,试就疼痛的分类、病因病机等方面作以下分析。
一、痛症的分类
1、头痛。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精明之所在,手足三阳经经脉皆上循头面,因而头痛一证在三阳经中最多见。其中太阳多为头项强痛,阳明头痛多为前额痛,少阳头痛多为两侧痛。厥阴经脉会于巔顶,所以厥阴头痛常见于巅顶。
2、身痛、腰痛及四肢骨节痛。此类疼痛在阳经和阴经均可出现,概括的说,见于阳经者多为实证,见于阴经者为虚寒证,然并非完全如此。总括有四:一由风寒外束,二则寒湿留滞关节,三则阳气衰,四则营血虚少。
3、咽痛。咽痛一证,阳经、阴经均可见到,而以阴经为多。《伤寒大白》云:“伤寒论太阳阳明咽痛各一证,悉属阳证也。少阴咽痛者六,阳热者四,阴寒者二……另厥阴咽痛者一,亦阳症也。
4.胸胁痛。胸在上焦,内藏心肺,为宗气的发源地,胁居两侧,肝胆所在,为人体气机升降之道路。表证误下,邪热内陷,水热互结,气机受阻则可见胸胁痛之症,大结胸是也。胸为清旷之区,胸阳损伤、脉络失养,虚证是也。少阳脉行两胁、邪袭少阳、枢机不利,胁痛见也。
5、心下痛。心下指胃脘部,其痛多为邪实壅滞,气机受阻所致,其中包括水热互结之大小结胸证,寒邪与痰水互结之寒实结胸证,此外少阴急下之燥屎阻滞及气机不畅和邪热留扰,水饮内停等均可见心下疼痛。
6、腹痛(包括脐痛)。腹痛在《伤寒论》中为最多见的一种,散见在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和厥阴等篇中,总计占全部痛证条文的五分之一弱,其中有虚实寒热之不同。《伤寒大白》云:“伤寒腹痛寒热血积四条、大节目也。有太阳证,失散表,误用承气汤下早,阳邪内陷阳阴,身反不热,脉沉而紧、自胸至腹皆痛,名曰大、小结胸症,用大小陷胸汤……。又有不因误下,邪热自传入里,下结大便,唇焦口燥,满腹作痛,脉见沉数,潮热自汗,用三承气汤正下者……。若小便自利,脐腹硬痛,嗽水不欲下咽,或如狂喜忘,此蓄血腹痛也……。更有初起不发热,脉沉迟,二便清利,腹微痛,口不渴,此三阴经阴证腹痛也。”
7、阴痛。多指前阴疼痛,可见于脏气虚寒,阴寒凝结,气血不和,经脉闭阻之藏结证,亦可见于汗家重汗,恍惚心乱之阴阳双亏,筋脉失养证。
二,痛证的病因病机
1、风寒外束,经气不利 太阳主一身之表,为六经之首,统一身之营卫,职能抗御外邪为六经之藩篱。外邪侵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经气流行不畅,则可见头项强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之证。《医宗金鉴》日:“太阳经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巔、人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至足小趾,出其端,寒邪客于其经,则营血凝涩,所伤之处无不痛也。”
2、营血虚少,筋脉失养 营血属阴,为有形物质,内而五脏六腑,外而皮毛筋骨,对全身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难经·二十二难》说:“血主濡之。”营血充足。脏腑经脉得养,则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汗出过多,吐下不当等均可导致营血耗伤、筋脉失养而产生疼痛,宜以汗法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柯韵伯曰:“尺主血、血少则营气不足,虽发汗不能作汗,正气反虚,不特身疼不除而亡血亡津液之变起矣。”
3、阳气虚弱,失于温熙 《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人之阳气能温煦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汗出过多、阳气损伤,或素体阳虚、失于温煦,一则可见畏寒怯冷、身痛厥逆之证;二则可见腹痛下利脏结等证。《伤寒论》352条云:“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此外误治胸阳损伤,阳气失温煦,亦可见胸痛之证。《伤寒论》127条云:“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中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作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4、燥屎内结,府气不通 六腑的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以通为用”,其病理特点是“不通則痛”。在阳明府证的病变过程中,由于邪实结聚,府气不通,不通则痛,故可见腹痛,绕脐痛等症状。《伤寒论》241条云: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澡,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钱天来日:“不大便五六曰,而绕脐痛者,燥屎在肠胃也……“阳明胃实之里证悉备,是以知其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5、庵水热互结,气机不畅 主要见于结胸证,临床上根据病变范围之大小,病势之轻重及寒热性质之不同,分为大小结胸及寒实结胸等证型。多因太阳误下表邪内陷与水热互结,正邪相争,气机阻滞,失于通畅,则见胸腹疼痛之证。139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不硬者,大陷胸汤主之。”142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尚有水寒互结,心下硬痛之寒实结胸证。亦属于气机不畅痛证的范围。
6、邪热、浊阴,上扰清空 清空者头也。头为诸阳之会,又为脑髓之所在,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会于头。邪人阳明,内热炽盛,或肝寒犯胃,浊阴上逆,上扰清空,则可发生头痛之证。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377条:“干呕、吐诞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7、风湿留着,气血闭阻 本类疾病多为太阳类证,从其症候特点来看与内经所述风寒湿痹证类同。乃由于卫阳不固,风寒湿邪气侵袭肌体,留滞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180条:“风湿相搏,骨节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甘草附子汤主之。”尚有阳气虚衰,水寒不化,浸渍于筋脉骨节之间的附子汤证,与其类同,但其阳虚的程度较前为甚,故立法以温经扶阳,除湿止痛。
8、肝胆气郁,疏泄失常 肝为刚赃,性喜条达,肝为春木,脾为中土,木能克土。肝失疏泄,气失条达,横逆犯脾,则可见腹痛之证。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四逆散主之”。99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血也。”
9、邪郁少阳,枢机不利 少阳主枢,居半表半里,脉布两胁而主疏泄。邪入少阳,经气受阻,枢机不利,则见胸协苦满而痛之证也。31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10、饮邪内犯,脉络失畅 饮为阴邪,其性凝滞,易遏气机。胁位两侧,肝胆所处,为气机升降之道路,饮邪内停,脉络失和,气机阻滞,升降不利,则可见胸胁疼痛或心下微痛之证。157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11、痰火内扰,上扰咽喉 咽为呼吸之门户,三阴三阳经中一些经脉均络于咽部,所以咽痛既可见于阳经,又可见于阴经。其病机可概括为:(1)邪热内盛,上干咽喉,203条“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痛。”“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桔梗汤。”(2)少阴阴亏,虚火上浮,上干咽喉。310条“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3)痰热闭阻,312条“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4)风寒郁闭,痰湿阻滞。313条“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12、痰血阻滞,脉络不畅 血证在伤寒论中见于太阳蓄血和阳明蓄血两类,乃由于太阳表证不解,邪热随经人下焦,与血相结于少腹所致。109条“太阳病不解,热传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3、寒热错杂、蛔虫内扰 寒热错杂是厥阴病的病变特点。厥阴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厥阴少阳木火之气上冲,则可见气上撞心,心中痛热之证。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则利不止。”又因上焦有热,中焦有寒,迫使蛔虫窜动而上扰,蛔虫扰动则见右上腹痛,甚则牵引肩胛部,并见呕蛔,甚者可见蛔厥之证。
周××,女,32岁,1977年5月12日初诊。患者一月来彻夜失眠,不能入睡,曾服多种安眠药及中药朱砂、酸枣仁面多剂,毫无效果。兼见头晕目眩、食欲减退,发病后常悲伤欲哭,双眼含泪。月经既往尚调,此次愆期二十余日未至。脉沉细无力,舌淡润、苔薄白。病原发在肝,影响于肺,以肝郁为本、肺虚为标,证属肝郁气滞、肺气不足,兼有血瘀。治以疏肝解郁、补肺助脾,用逍遥散为主方,合以补中益气汤及生脉散加减,停服其他药物。一周后复诊,自诉药后当夜即能入睡六小时,喜悲欲哭现象消失,精神转好,食纳转佳。后以归芍麦味地黄汤合补中益气汤调理巩固,严重失眠基本治愈(摘自《辨证论治研究七讲》)。
按:悲为肺之志。患者常悲伤欲哭,是由本脏自病所致,还是他脏偏并所发,乃为辨证之关键。肝藏魂、主疏泄,患者系中年妇女,且先病失眠眩晕,结合经水愆期,其肝郁在先可知;善悲欲哭为病后之变化,结合舌淡脉无力,乃知肺虚在后。此因肝木郁滞反侮肺金,所谓“并于肺则悲”也。故方老以肝郁为本、肺虚为标,治以疏肝解郁为主,同时补肺而兼以助脾,药之即效。
此外,由于五志“虚而相并”之理,所以脏腑的虚实病理变化,也可表现出不同的情志异常变动,故《内经》又有“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灵枢·本神篇》)的论述。其实,这只不过是举例而已。心气虚,肺志并之则为悲,以其金气反侮也;但肝气虚,肺志并之亦可为悲,以其木虚金乘也。肝气虚,肾志并之则为恐,以其母气通子也;但肺气虚,肾志并之亦可为恐,以其子通母气也……。这些情况在临床上,都应针对病情具体分析,切不可简单机械地将肝一怒、心一喜、脾一思、肺一悲、肾一恐对号人座。
〔参考文献〕
〔1〕王克勤:试论中医心理学基础《中医心理学论丛》2(2):8,1986(内部资料)
〔2〕中国中医研究院教育处:《中医硕士研究生论文集》第27一36页,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
〔3〕明•张介宾:《类经》(上册)第52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