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家引文说解阴阳五行学说部分五种中医体质
“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不之疾泻,不能移之。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小胃而大肠,六腑不调,其阳脉小,而太阳脉大,必审而调之,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无脱其阴,而泻其阳。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少阳之人,多阳而少阴,经小而络大,血在中而气外,实阴而虚阳,独泻其络脉则强,气脱而疾,中气不足,病不起也。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宜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安其容仪,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这段引文出自《灵枢·通天》,大意是讲五种不同的体质禀赋的人,在生理上阴阳气血的差别,以及在病理上的不同特点,并根据这一客观情况,提出了“因人施治”的原则,即本篇指出的“视人五态乃治之”,这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的主要原则之一。本段引文论述了:
太阴型体质的人,平素阴气偏盛,阳气不足。由于阳气不足,不能温血行血,因而使阴血易于凝聚而通行不畅。卫气来源于人体的阳气,阳气不足,则卫气必然匮乏而运行涩滯。由于血与卫气循行不畅,则使筋肉失去温养而弛缓无力。阳气不足,则不能行气化津,使阴津易于结聚肌肤而出现肿胀(厚皮)。对这一类阴盛阳微产生的病变,不采取大泻其阴的治疗方法,是不能治愈的。需要指出的是,在临床上这种病变是应用温补阳气以消阴的原则进行治疗的。
少阴型体质的人,其生理特点是阴气多而阳气少,阳明胃气弱而太阳小肠气盛,为六腑之气不相和调。这类病人由于脾胃化源不足,气血易于脱失,所以应该仔细审视病情而调治。这段引文中的“小胃”指胃气衰弱,“大肠”指小肠之气亢盛,与下面的“阳明(胃)脉小”、“太阳(小肠)脉大”意义是一致的。
太阳型体质的人,生理特点是阳气多阴气少。必须谨慎调治,不能伤其阴,仅可攻泻其阳。但若泻阳太过,会因阳气大虚而发狂,甚者阴阳俱脱而致病人昏迷不省人事。
少阳型体质的人,阳气多而阴气少,经脉之气虚少,络脉之气盛大,经脉深居体内属阴,络脉浅居体表属阳,阴血居内,阳气居外。对这类体质的病人,应充实其阴经而泻其阳络。但少阳之人,以气为主,如独泻其络脉太过,又会使阳气很快外脱,导致在内的精气不足,甚至竭绝而病难治愈。
阴阳和平型体质的人,阴阳之气平衡协调,血脉和匀。对此,应细审阴阳及邪正盛衰,面容征象,从而判断脏腑气血有余不足,采取泻盛补虚,无明显盛虚征象的,取本经俞穴治疗。
以上《灵枢》关于五种体质类型的人的论述,主要应掌握其原则精神,临证时注意区别不同个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原则。
光明中医网校致力于传播纯中医文化,是中医爱好者交流学习的最好平台www.gmzy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