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示

兴中明医旗下光明中医网校logo  系统自学中医第一平台

搜索

虚词“之”在古汉语表达上的作用

浏览: 发表时间:2019-06-25 10:00:00

古汉浯中有许多汉民族所特有的修辞手段和表达方式,虚词的使用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光明中医函授教材《古代汉语》

“之”字作为连词可以连接主谓结构(这种用法,有的语法书称为助词,有的称为介词。),其作用是把完整的句子缩小为一个词组,使它只能充当句子的一个成分而不再独立。不用“之”连接,这种语法关系仍然存在,但用“之”之后,这种结构就显得紧凑而清楚,更便于读者的分析和理解。这些都是就语法功能而言,是比较容易掌握的,用与不用,在语气神情上有什么不同呢?例如《史记·屈原列传》: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这句话中,连着用了四个“之”,组成了四个主谓词组作“疾”的宾语,若把“之”字全部取消,全句的结构依然如故。应该说,“之”在这里的主要功用并不在语法结构上,而是在表达思想感情上。

光明中医网校-系统自学中医第一平台

这句话表现了爱国诗人屈原忠君爱国却又得不到体察和信任,反而被贬流放的悲愤心情。君主昏庸,奸臣当道,国家沦亡,百姓遭难,因而他痛苦、怨恨、愤怒、失望,但又不能明言,只能用委曲婉约的言辞表达自己的感情。

司马迁是十分理解屈原的思想和遭遇的,并力图把这些表达出来。在这里,他连用四个“之”字,又配上语气词“也”,于是语气缓宕而深沉;同时由于四句都有“之……也”,因而排比关系也就更为突出。王之昏庸,政之邪僻,由此而引起的忧愁幽思,离骚之不得不作,也就表达得更为强烈。试把四个“之”、“也”字去掉,反复吟咏,其“味道”就会显现出来。

有时同一句话,在不同的场合中或用“之”,或不用“之”,这是否说明“之”字可有可无呢?如《史记•鸿门宴》,先是刘邦对项伯解释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同一句话,到了樊哙嘴里就成了“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二者有无不同?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

刘邦作为一军统帅,心怀叵测。为了拢住项伯以解燃眉之急,说话时尽力造成一种温文尔雅的口吻、叙说家常的气氛,用个“之”字就拖长了语调,显出了他的从容与“诚意”。而樊哙是一介勇夫,直率粗鲁,从主公那里听得一言半语,以作此时说话的依据,何况又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紧急关头,一大段话脱口而出,语气急如连珠,不用“之”,正表现了他的“理直气壮”、“有恃无恐”,而这又正与他“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形象相合。

这两句话虽只差一个“之”字,却神情各异,既不能划一,更不能颠倒。“之”字的作用可谓十分关键了。

总之,文言虚词在古汉语中的作用很大,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也是灵活多用的,我们在阅读古汉语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利用多种方法去认真辨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古代汉语》教材是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学员编写的。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医工作者,应该具备阅读古籍的能力,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继承发扬袓国医学;然而阅读能力的获得,除了要靠广泛地阅读各类古文,还要学习古汉语的语法、词汇、句读、修辞、训诂、音韵等知识,属于光明中医函授教材体系的第三阶段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www.gmzyw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72080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