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自学的人来说,志趣、恒心和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对所学的学科有一定兴趣。当然,兴趣的产生要有许多条件,其中之一是周围环境的影响,由于一定时期内的耳闻目睹,对某一学科的内容有了一个粗浅的比较模糊的了解,并对这一学科的作用和意义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样,对这一学科就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兴趣,也可能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从而下决心献身于这一学科。祖国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宝贵的临床经验,对很多疾病特别是一些疑难病确有较好的疗效,因而中医在广大群众中有深厚的基础,引起很大一部分人对它产生了兴趣,激发了要学习它的欲望。这时自然就产生要进一步学习它的要求,兴趣也就更浓了。我国古代有名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般地了解不行,一时的爱好也不行,爱好并且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以至达到“食不甘味,寝不安卧”的程度——连吃饭也不觉得香甜,睡觉也在思索。这样,学习就已成为一种极大的乐趣。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这种情形。在我国医学发展的历史上,曾有许多这样的医学家。晋代大医学家、大史学家皇甫谧(mi音密),身患重病还嗜书如命,人们称他为“书淫”。明代的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对于读书学习更是"如啖蔗饴”,终于完成了不朽名著《本草纲目》。
自学还要持之以恒,俗话说“不怕慢,就怕站”,这话对学习也是很适用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学不好医学的。学中医是这样,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同样是这样一一人而无恒,一事无成。
有了兴趣,又下了持之以恒的决心,但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也不行,方法就如同登堂入室的门径和过河的津梁,想要进入科学的殿堂而不得其门不行,要想过河没有桥梁和渡船也是一句空话,所以方法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了。我们在第一学期开设了《中国医学发展史概要》、《中国哲学思想史概要》、《古文选读》和《古汉语基础知识》等课程。《医学史》能使我们对我国医学的起源、发展和各个流派有个概括的了解,这就增强了我们学习它的信心。而《哲学史》这门课程是打开祖国医学理论宝库的钥匙。祖国医学理论是独特的,在当今世界上的自然科学领域里,以古代哲学思想指导自身基本理论的,恐怕除了祖国医学之外,再难找出别的学科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我国古代的基本哲学思想,诸如气、阴阳、五行等等,不但要了解它的概念,而且要搞清楚它们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或者学说,它们的哲学属性,它们在历史上、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作用和意义,以及它们在当前祖国医学中应有的作用和对它们如何正确评价。如果我们不较为系统地学习《哲学史》这门课程,就很难达到这种要求。当然,这些哲学思想,这些概念和术语,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会感到陌生甚至神秘,又由于语言的艰涩而很难在短时间内把它弄明白。即使是系统学习过中医,有人也还若明若暗,似懂非懂,再加上古代哲学与当时的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结合在一起,它不但是医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天文、历法、地理、农业等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还主要是社会科学诸如伦理、战争等等学科的理论基础。可以说它包括面极广,况且良莠相间,精华与糟粕杂然相揉。直至目前还众说纷纭,莫终一是的观点和理论,也还有很多。这就要求初学者不可能太细,要想把每一个观点或理论全都弄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不但没有必要,实际上也不可能。这里,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就再合适不过了。关键在于掌握这种哲学思想,掌握它的思维规律和方法,然后加以灵活运用,这就达到我们的目的和要求了。
学习中医要读中医的古籍,看古书就必须学习古文,而要想学懂古文就首先要学习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概括地说,就是要确切地弄清楚文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以及形音义三者的关系。我国的文字,自从发现了目前所知的最早文字——甲骨文算起,已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了,这其中有过许多重大变化,今天的文字同古代的文字既是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又有很多不同之处,而中医古籍尤其是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中,保存了许多古字,要想读懂,就必须学习这方面的有关知识,而《古汉语基础知识》就是因此而设置的课程,目的是为了攻克中医古籍的文辞古奥艰深难懂这一关隘。学习文字、音韵、训诂等课程,无论函授或面授,学习的内容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关键还是掌握方法。同学习外语一样,手边还要有一些工具书,象《中华大字典》或《康熙字典》,《辞源》或《辞海》等书,应尽量备置,以供参考。
对祖国医学有了兴趣这是条件,持之以恒才有保证,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是“工具”,三者具备了,尽管学习中必然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也就不难克服了。
最后还要说一点,就是要虚心。有不少人都是具有一定的基础,或是积累了不少临床经验,再参加学习的。中医是门科学,虽然它的体系在某些方面还有欠缺不足之处,但作为一门科学还是有它的系统性,要想进一步掌握它的理论或提高临床医疗效果,就必须系统学习。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学习的进度可有快慢不同,但除了系统学习之外,其他的捷径是没有的,否则只能是浅尝辄止,管中窥豹而已。我国古代成名的医学家,都有着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美德,比如温病学派的创始人、清代大医学家叶天士,他在四五年的时间内,就拜了十七位老师进行学习,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满招损,谦受益,乃是至理名言,愿与同道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