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示

兴中明医旗下光明中医网校logo  系统自学中医第一平台

搜索

翻译文言文时可以不译的几类词语

浏览: 发表时间:2019-07-19 18:00:00

《古代汉语》中可以不译的几类词语

1.人名、地名、年号、干支、官名、封爵、谥号等,都不译。这里说的人名不译,是指译文中不能把古人的名和字划一。《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赐也何如?’”有些初学者以为,子贡与赐指的是一个人,译文或用子贡,或用赐,只用一个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不允许的。因为古人称名、称字大有讲究。卑对尊、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名,称对方字。一旦划一,原文所表达的这种关系、礼节全乱了。《论语》是曾子的门人整理的,所以叙述语言称端木赐的字——子贡,用尊称;“赐也何如”是端木赐对孔子的问话,所以自称名一一一赐,用谦称。文言文中这类情况很多,初学者一定要注意。

《资治通鉴》卷一〇五:“太元七年,冬,十月,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太元是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七年是公元382年。“太元七年”不能译成“公元382年”,因为这不合情理,《通鉴》作者还没有公元的概念。译文为使读者更加明确,可加上朝代,译成“晋孝武帝太元七年”。如一定要表示公元,可以在“七年”后加括号,标出“382”的字样,表明这不是正文。

《旧唐书•太宗本纪》:“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第二子也。”“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死后的尊号,这类尊号通常叫“谥”。谥号根本无法翻译。再比如,各个朝代的官名有名同实异的,也有名异实同的。尚书官名从汉代到清代都用,但在各个朝代的地位、权限很不一样,不能一律译作“宰相”。反之,真正行使宰相权力的最高长官,各个朝代的名称并不相同,比如汉代叫丞相,唐代叫仆射,宋代叫枢密使,明代叫殿阁大学士等,这些不同名称也不能一律译作“宰相”。象这类官名都不能翻译。

光明中医网校-系统自学中医第一平台

2.某些阶级色彩浓厚的词不能翻译。《论语•学而》:“入则孝,出则悌。”“天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礼之用,和为贵。”“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仁”“义”“礼”“信”、以及“温、良、恭、俭、让”等,是表示封建道德观念的词。这些词在封建社会中常用,现在多已不用,且没有相应的词,所以这类词可不翻译。

3.某些词古今书写形式相同,意义有一定渊源关系,但具体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类词不能翻译。《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古人的“坐”是臀部放在自己的两只脚上,与今天人的“坐”大不一样。又,“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古人的“跪”是在古人“坐”的姿势上,把上身挺起,也是一种坐的姿势,今天的跪是一种礼节。象“坐”、“跪”这类词都不能翻译。《左传•成公二年》:“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拜”和“稽首”两种礼节今天不用了,也没有与之相应的词。所以“拜”“稽首”也就无法翻译。

4.古人的某些习惯用语不宜翻译。《史记》有侯生、郦生、贾生等称呼,诸如此类的古人习惯用语,不必翻译。

光明中医函授教材《古代汉语》

5.古今相沿的联绵词不必译。《韩非子•八经》:“不公会则犹豫而不断,不断则事留。”句中“犹豫”是古今沿用的联绵词,意义也没有什么变化,就不必翻译了。类似的联绵词可以举出很多,如逍遥、参差、匍匐、萧瑟、憔悴、踌躇、倜傥、逶迤、彷徨、披靡、崔嵬、滂沱、忸怩、造次、抑郁、徘徊、逡巡、踊跃、仓卒、蹉跎、绸缪、辗转等等。

上述是文言文翻译中可以不译的几类词语。此外,在翻译前,还有一个如何入手的问题。一般地说,翻译的程序是:首先应利用古书的注释和有关工具书逐字逐句读懂原文,接着反复朗读或默读几遍,彻底了解文章的思想、风格和写作手法,深刻理解原文,然后再动手翻译。译完后对照译文重读原文,反复修改。切忌不经过认真阅读就动手翻译,那样只会事倍功半。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www.gmzyw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72080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