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示

兴中明医旗下光明中医网校logo  系统自学中医第一平台

搜索

古汉语中翻译文言文注意事项

浏览: 发表时间:2019-07-18 10:00:00

翻译文言文,是初学古汉语的人提高阅读水平、锻炼文字表达能力的方法之一,也是考查古汉语程度的手段。因此,文言文翻译在古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信、达、雅既是翻译的最基本要求,又是译文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信是准确,指译文忠实原文;达是通顺,指译文流畅上口;雅是优美,不仅指文字上的修饰,更主要的是译文能反映原作的风格、情貌。

对于初学者来说,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又常常被一些问题“卡”住了,那末,翻译时,要注意些什么?

光明中医函授教材《古代汉语》

一、译文既要顾及到原文的词序和语法关系,又要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这是译文的一般原则。但是,如果两者发生矛盾时,应以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为主要出发点。《汉书•张释之传》:“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原文中“司马门”是补语,放在动词后边,如果翻译时仍然让它放在动词后边作补语,那就不通了,所以势必要把它提在动词前边作状语。象这样词序和语法关系的改动是允许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由此可以知道,在文言文中动词后边的补语,翻译时常常移在动词前边作状语。

《史记•陈丞相世家》:“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魏王咎客在楚者”是偏正结构,“客在楚”是中心词,“魏王”是修饰成分,作定语,这类偏正结构通常认为具有分子分母关系,“客在楚”是分子,“魏王咎”是分母。绝对忠实原文的译法是:“魏王咎的在楚国的旧部”。这样的句子很有点儿三十年代外文翻译的味道。为了符合现代汉语习惯,不妨把原文的中心词和修饰成分的位置颠倒一下,译成“在楚国的魏王咎旧部”。类似的句子,如:“马之千里者”,“人马烧溺死者”,“贏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就可以译成“千里的马”,而不必硬译成“马中能日行千里的”……由此可以说,具有分子分母关系的偏正结构,译文应把原文的中心词与修饰语的关系颠倒一下,这样就更加通顺流畅。

光明中医网校-系统自学中医第一平台

二、译文当以直译为主,意译只能适当穿插。

直译是就全篇说的,个别无法直译的语句,必然要意译,有时还要添加一些词语,补出某些省略的成分,这在直译中也是允许的。《史记•信陵君列传》:“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句中的“实持两端以观望”无法直译。如果硬要直译,就会译成这样:“实际上是抓住两头观望”,这话没人能懂,甚至可以说不成话。作者是说魏国对秦赵双方都不想得罪,按这意思可译成“实际上是采取了观望的骑墻态度”。

古人的外交辞令中常常有一些非常费解的委婉语,在现代汉语中又找不到相应的词语,这类情况也只能意译。《左传•僖公四年》,楚大夫屈完与齐侯的对话:齐侯说:“岂不谷是为?先王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屈完回答:“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不谷”意思是“不善”,诸侯的谦称,这里不能译成“不善”,只能按意思译成“我”;“寡君”意思是寡德之君,臣子对别国人谦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所以寡君也只能按意思译成“我们的国君”。这句话中最难懂的是“君惠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惠”是给予恩惠,“福”是求福,“社稷”是土神和谷神,代表国家,“收寡君”指齐国同意与楚国停战,并建立友好关系。“辱”,指停战、建立友好关系这件事使齐国国君蒙受耻辱。这句话直译根本做不到的,只能按意思译成“感谢您为敝国求福,承蒙您同意敝国君主的和平建议。”这种译法尽管离开了原文,但可以让人看懂,并且符合文义。这类情况并不多见,但却是翻译中的难点,希望初学者能细心体会文义,使译文更加合情合理。

光明中医网校-系统自学中医第一平台

文言文由于行文简洁,语言精炼,常常省略一些成分。在某些情况下,只有补出省略的成分,才能使译文通顺,文义连贯。《左传•僖公元年》“九月,公败邾师于偃,虚丘之戍将归者也。”单独看前后两句话并不难懂,但把两句话连起来,就不容易看出二者的关系了。事实是这样:邾国军队戍守在虚丘,在将要撤离这个地方的时候,鲁国在偃打败了它,由此可知“虚丘之戍将归者也”是判断句的谓语部分,主语承前省了,是“邾师”,而这种省略与现代汉语的省略习惯不同,“邾师”不跟“虚丘之戌”紧相连,中间被“于偃”隔开,主谓关系隐没了。所以翻译时不能不在第二句的前面加上主语“被打败的邾国军队”。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www.gmzyw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72080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