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学?怎样成材?我看起码有以下几点:
其一曰立志
“有志者事竟成。”从事任何学问没有矢志不移的精神是不行的。晋代针灸学家皇甫谧,少时家贫,常常“带经而农”,中年患风痹症,仍然“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学医时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来表达他的坚强意志:“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历史上一切有成就的医学大家,无一不俱有这样铁石般的坚强意志。
“立志”是历代名医成材之本,而这个“志”决不是“无源之水”。志向之所以能够确立,都有其思想基础。张仲景如果不是“感往昔之沦丧,伤橫夭之莫救”,出于救死扶伤的责任感,也就不会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也就不会有《伤寒杂病论》这部不朽大作的问世。历代医家,有的是鉴于自身或亲属罹疾病之苦,而决心从医;有的则是受到家庭的影响熏陶,而热爱医学。今天,我们就是要以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己任,以振兴中医药,为“四化”建设服务为天职,立志去探求“伟大宝库”的奥秘。
其二曰苦读
中医药典籍文字古奥,医理深邃,不下苦功夫,是决然学不好的。明代学者吴梦祥讲到读书时写道:“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功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我们当然不会主张“不出门户”,但在读书上“专心致志”,切忌“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却是应该记取的。晋代皇甫谧读书达到入迷的程度,“时人谓之书淫”。唐代名医孙思邈,一生攻读医学成癖,直到“白首之年,未尝释卷”。这些赫赫有名的医学家,如果不是这样一心苦读,是不可能取得那么有影响的成就的。
其三曰博学
祖国医药学内容极其丰富,与多种学科都有联系。古代不少医学家,又同时是熟谙经史百家的博学文人。汉代华佗“游学徐土,兼通数经”。皇甫谧“勤力不懈”,“博综典籍百家之言”。刘宋•王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梁代陶弘景“读书万余卷,善琴棋,工隶书”。清代柯琴“博学多闻,能诗古文辞”。此类例证,当然还有很多。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曾经说过:“学不博而欲为医难矣。”这些医史上的大家走过的治学之路告诉我们,学习中医学一定要多读书,做到博学多识,善于在有关的各学科中汲取营养。不能设想,一个孤陋寡闻、知识贫乏的人能够成为有所作为的医药学家。
当然,这里所说的博学,绝不是主张人们去漫无边际地乱读。自学、读书还是要有选择的。博与专是辩证的统一。要在博的基础上去求专,在专的条件下去求博。这就是由博反约,又由约及博。明代李梃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好的见解,他说:“如欲专小科,则亦不可不读大科;欲专外科,亦不可不读内科。盖因此识彼有之,未有通于彼而塞于此者。”我想,大科与小科、外科与内科的关系是如此,推而广之,医学与其他有关学科之间的关系,亦复如此。
其四曰践履
中医药学是以历代医家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的,因而学好它的关键是临床实践。医界古来就有“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的谚语。宋代大学者朱熹,在《答曹元可书》中,曾讲过一段非常精采的话:“为学之实,贵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所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为何事也。”他精辟地讲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学得了知识不去实践,就同不学没有两样;要实践不明白道理,那你就实际上不知道是在干什么。这段话对于学习实践性极强的祖国医药学说来,尤为重要。读读医学史就可以发现,任何名医,都是在为患者解除病痛,经过无数次的医疗实践成长起来的。
以上提到了立志、苦读、博学、践履等几点。这只是笔者感到重要的几个方面,不可能包括古今医家成材的所有经验。简言之,只要我们坚定信念,矢志不移,刻苦学习,持之以恒,定会在发展振兴中医药事业上有所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