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他,踏着荆棘过来》说到学习、研究医史,需要大量的书籍和资料。而万里却只是一个家境贫寒,工资微薄的翻砂工。他是怎样闯过这一关的呢?
一一借。向公共图书馆借,向私人借,想方设法地借到自己需要的书籍和资料。一次,他急需一本业务书,便到公共图书馆借,却因为他是翻砂工而遭到冷遇,尽管他有借书证,尽管他苦苦哀求,管理员还是不借给他。但他没有因此罢休,他又去辗转托人,终于借到了这本书。若遇到借的是常要查阅的书,他便牺牲睡眠,整段甚至整本地抄下来;借阅期限太短,就全家轮流抄。
一一买。买书是他的书籍和资料的主要来源。
还是在当学徒时,为了省钱买书,他就规定自己每天午餐不超过一毛钱一一只吃一个烧饼。而他当时是十九岁的小伙子,干的是重体力活。
一次,有人告诉他,旧书店有一套《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十二册。他高兴极了!因为,他太需要它了。但这套书标价是六十元,而他们全家一个月的生活费还不到四十元。他焦急了,左思右想,终于想到献血。几天后,他拿着献血换来的四十五元营养费和借来的十五元,买回了这套书。从此,他就瞒着家人,一次又一次地献血,用献血和工资省出来的钱买书。几年间,他献出了六千毫升鲜血,买了一千多元的书。有人感慨地说“万里的文章是用血写的”。
学习、研究医史,需要广博的知识。既要通晓中医基础理论,又要掌握好古汉语,还必须涉猎自然科学、历史、哲学等多种学科,但万里却只是一个刚念完初一的翻砂工,而且,每天的工作及路途往返时间,又占了他十小时以上。他是怎样利用时间,又是怎样自学的呢?
时间是学习的先决条件,他在“挤”字上下功夫。
上班前、下班后的时间和工休日,他用来跑图书馆、书店,去英文老师家学习英语,抄资料、做笔记、写心得。他干的是重体力活,因长期献血,体质也较虚弱。工作之余,他常觉精疲力尽,力不从心,而且,还要帮助做家务,但他还是经常学习到深夜一、二点,早上五点就起床,有时因为写文章,甚至通宵达旦。看电影、逛公园、逛商店似乎与这位刻苦、专心致志的人绝了缘。
上下班路上的时间,他用来思考问题或构思文章。一有心得,就记在随身带着的小本上。
上班时间,他拚命干,提前保质保量地完成劳动定额,将剩余的时间用于学习。
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跑图书馆、跑书店,他要求长期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下半夜的班。
学习方法对头,可以事半功倍。他在“博”和“约”上下功夫。
为了使自己研究医史有较扎实的基础,他博览群书。除中医原著外,还阅读了许多中外历史、哲学史、文学史、道教史、佛教史及民俗学方面的专史和原著,甚至野史、笔记、杂纂、方志等书籍,也常涉猎。同时,他又在“约”字上下功夫。对一般书籍,他只是浏览一过。有用的资料随时记下,或在书中夹上小纸片;对重要的专业书,他才认真精读。他就是这样广采博收,然后再深入钻研专业课,由博返约。他还根据史学的特点,在治学上,从文献目录入手,并采用编年表的方法使已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资料系统化,以加深对资料的了解,消化成自己的东西。
时间,流水般过去了。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他终于靠自学掌握了丰富的中医史方面的知识,写出了多篇具有独到见解、颇有份量的论文。他的自学,得到了许多前辈的支持、帮助和赞扬;他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承认。有道是,有志者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