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金鳌中医诊所
血,不作名词而作为形容词使用时,怎么理解?譬如:血的教训,血的代价……
上文说的《他,踏着荆棘过来》和《万里同志自学成才记略》两文,为此作了注脚。三十出头的万里同志,由翻砂工而助教而到教授,这一过程,是自学的升华。万里的成功,不是靠文曲星,更不是靠弄虚作假。
许多人都抱怨,在那十年浩劫中失去了青春和学识。而万里的自学,恰恰自彼时始。他的自学,条件是极艰苦的,环境是极恶劣的。为了读书,他可以连续上下半夜班,以挤出更多的时间;为了读书,他甘冒“黑秀才”之风险;为了读书,他甘愿忍辱受侮。读书人是需要买书的。可是,钱从哪来?万里只能节衣缩食,一毛钱一个的烧饼便是重体力劳动者的午餐。更重要的,便是献血了。短短几年,他献出了六千毫升之多的鲜血。
不问收获,但求耕耘。现在,万里初有收获了。回顾他走过的布满荆棘的路,我们才悟到;要有超人的收益,必须有超人的牺牲。万里不是曾付出了六千毫升鲜血吗?
血,怎么理解?血就是善于付出的治学者的精神!现在,许多人都在为寻回那失去的学识而自学,虽然条件和环境较之万里当时要好得多了,但是,还得善于付出,比如:挤出部分休息时间,牺牲一点游乐情趣,少拿一点奖金……。我想,虽用不着献血,却必须有血的代价,血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