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医的药源较为紧张,而临床使用时利用率又不很高,为此,黄永昌在25卷第一期《中医杂志》上撰文认为:提倡精方简药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这个问题历来争论不一,但小方精药疗效并不低于大方多味者。如张仲景《伤寒论》中,8味药以内的方剂有107首,大多疗效卓然;叶天士临床用药也主张轻清取效,一般每方在5~10味、每药在6~10克之间;已故名医蒲辅周则认为,用药宜适量,药味过多易损伤胃气。亦有医家认为:药味过多,表而看来似乎力求“面面俱到”,实则不然。证有主证、兼证之分,药有君臣佐使之别,药味过多,则相对减弱了针对主证的君药的作用。前辈的这些经验,值得认真学习,做到既节省药物,又提高疗效。
《内经》有云:“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就内伤杂病而言,血证多有“郁热内盛,逼血妄行”者,《金匮》“泻心汤”为其代表方剂,方用大黄、黄连、黄芩。清·唐容川指出:“泻心即是泻火,泻火即是止血,得力大黄一味,逆折而下,兼能破瘀逐陈,使不为患。”后世在泻心汤方基础上化裁运用,如《简要济众》方治蓄热吐血,以生大黄为末,另用生地汁水煎和服。清•尤在泾推崇说;此即泻心汤意,而用生地专凉血分,更胜于芩、连。据此可见,尽管泻心汤组方多变,总亦凭藉大黄泄热去瘀之力。近年来国内大量病例报导,均采用单味大黄治疗多种血证取效,堪为例证。然亦有人据元·朱丹溪“凡用血药,不可单行单止”之语,主张细切病情,方随证转,认为泻心汤类方剂仍不失为血证的重要治则之一。对此,包高文等总结了三黄泻心汤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的经验,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现摭拾其大要如下:包氏共治疗8例,基本方药为泻心汤加用降气逐瘀药物如降香、花蕊石。病史半年至12年。临床表现除咳痰、咯血外,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气短,头晕心慌,口干苦,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数或细数。在治疗过程中,根据不同病情进退为治:出血多而病情危重者,先服云南白药,再服上方加三七、白芨粉。咳甚痰多者合二陈汤,痰黄者合麻杏石甘汤加竹茹,有脓痰者合千金苇茎汤;阴虚者加麦冬、百合、玄参、花粉、芦根;气阴两虚者合生脉散;兼有表证者加解表药如桑叶、荆芥炭、桔梗、杏仁等,或先以解表为主。治后所有病例咳嗽、咯血消失,X线平片复查,示炎性改变完全吸收。随访一年,均未复发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