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示

兴中明医旗下光明中医网校logo  系统自学中医第一平台

搜索

治学篇

作者:蔡英婕 浏览: 发表时间:2019-08-12 10:00:00

常常有人感慨,中医太难学了!的确,中医不象想象般易学,但亦不象传说般难学。做学问,总不会是清闲游乐之事,总得掌握一些方法,结合各科学术的特点,勤学苦练,方有成功之机。

目下中医刊物不少,论及学习方法者多矣。倘论治学,固然需要“韧劲”方面的宣传,但是,具体学习方法似更需要。因为,学习需要信心和毅力,还需要学习的方法——知道如何治学。自然,天下学者之治学方法各不相同,然终究有其可取之处。把前学者的学道披露出来,的确极利于后学,或可仿效,或可借鉴。

大抵天下的名家都是“后学”而成。李聪甫先生的治学之道极为细致认真,严谨无缝。他的体会一一“先求通,而后求透”,是读书的窍决。他善于读书,还善于存疑。倘非如是,“绚蒙招尤”为“眩冒招摇”之通假;“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为“病轻、病近、病久者,予以药味多而剂量轻之治法;病重、病远、病新者,应予药味少而用量大的治法”之意,又焉能知解?

光明中医网校-系统自学中医第一平台

对于初学者言,此举很是重要。象这些知识,读书时如不存疑释疑、弄通弄透,只能是一知半解、食而不化。现时的一些人,只为考试而读书,贪图读书多,背得熟,而忽视精读、透读。如此治学,差矣。之于实践,更是裨益仝无。

做学问,自然既学且问,不问之学,收益逊然。须知,问的形式多种,大约有口问、心问和笔问之类。口问即请教于能者;心问即用心揣摩;笔问便是笔记疑难,从文字解。在此基础上,方可能进行更深的挖掘,才能学有所成。而为考试而学者,大概要与此绝缘的。笔者以为甚是,不知列位读者以为然否?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www.gmzyw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72080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