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说到《李聪甫治学方法之读书:先求通》,本文讲解后半句:求透。
[自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治学过程中,一定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而其正确与否,全在于实践的检验。偏执己见,固步自封,是治学的大敌。只有善于反躬自省,才能更上一层楼。李老在1936年曾经撰著过《五行必废论》,提出以脏象学说替代五行学说,激起中医学界强烈反响,支持或反对者均不乏其人。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之后,又逐步认识到“五行学说”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此重评五行之存废,认为“当前把朴素的辩证的唯物的五行学说弃置不用,那就等于取消了脏腑学说,把脏腑说成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东西,辨证论治也就失去了依据,那就会钻进形而上学的圈子。”从而认为“五行学说不能尽废,只能摒弃它的槽粕部分,吸取它有用的精华”(《读“对五行学说的形而上学论必须批判”》)在学术争鸣和治学中应持什么态度?李老常告诚我们:“一忌浮夸不实,二忌隐讳观点,三忌门户偏见。而有实事求是,尊重实践,三省吾身,唯真理是从,方是治学之要道。”
[深掘〕“博学之,审问之,明辩之,笃行之”为古人所推崇的治学方法,简而言之,就是在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后,要向纵深开掘,善于归纳、分析、演绎,而不停留于人云亦云的阶段,学问方能与日俱增。例如,关于水肿的病机与治则,前人已作多方面的探讨,《灵枢•水胀篇》说:“水始起也,目窠土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声重”。《素问•水热穴论篇》又指出:“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李老分析上述诸论,只不过述及肺肾同病的特征。而又考张景岳等对“其本在肾,其末在肺,其制在脾”之论有极为精辟的阐释,然则肺、脾、肾三者在水肿的病机上是如何相互关涉的呢?治疗的总则如何?李老本前贤之论,结合自身的临证,深掘其理,囊括而言之说:“能制水行气者在于脾,脾既能伐肾邪以制水溢,又能助肺气以行治节,故治脾是治水肿的中心环节。”真乃一语破的,入木三分,实可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自识字至存疑,由自省而深掘,即是先求其“通”,而后再求其“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