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示

兴中明医旗下光明中医网校logo  系统自学中医第一平台

搜索

李聪甫谈初入医门训练基本功的方法

浏览: 发表时间:2019-08-13 10:00:00

无论求通与求透,都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初入医门,如何才能训练出过硬的基本功呢?当然,首先必须尊重自己老师的指导,按步就班,勤学苦练。然而,绝不可忽视主观能动地进行自学的一面。李老在自学之中,总结了培训基本功的两条办法,谨录如下:

第一、择善本,苦奠基,溯源而上

中医书籍,汗牛充栋,哪些适合入门之学?哪些适合临床参考?哪些适合精研探理?慎重选择善本是极为重要的。比如,《伤寒论》的注释者,多达二、三百家,各有所长。李老认为柯韵伯的注释比较切合实际,它具有因方辨证、分析綦详的特点,易于系统学习,于是选择了《伤寒来苏集》为学习《伤寒论》之主要参考书。其实,理、法、方、药每一大类,李老都有一至两本奠基读本:

理:《内经知要》、《伤寒来苏集》、《金匮心典》、《素灵类纂》。

法:《濒湖脉学》、《诊宗三昧》。

方:《汤头歌诀》、《医方集解》。

药:《药性赋》、《药性解》、《本草备要》。

综合运用:《医门法律》、《士材三书》、《医宗必读》。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本草备要讲解》

对上述医籍,李老曾苦读、摘抄、记诵,尤其是《士材三书》娴熟于心,至今尤能整段背诵。这样打稳基础,再由此溯源而上,就不至于茫无头绪了。现在,李老对研究生开列的书目,仍然是以上述医书“垫底”,并强调熟读的。

第二、勤于问,精于思,辨明泾渭《礼记》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孔子曰:“圣人无常师”。因此,要能求得真知,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求教。历代著名医家,如李东垣、朱丹溪、叶天士等,无一不是从问难质疑中获得了学问。“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李老历来以此自勉,不论是前贤,还是后学,只要其人有一技之长,只要有益于医学增进,他就恭恭敬敬地学,勤勤恳恳地学。在湖南龙山之时,就向当地草医学习并整理了民间验方三百六十余方,他说:“我懂得的知识有三条来路,一是书本上学来的,二是实践中得来的,三是从师友和群众中听来的。”非虚怀若谷者不能如是,非勤问苦记者亦不能如是。

仅仅勤于问还不够,更进一步则要精于思。思,就是辨明泾渭,找出规律,寻觅准绳。例如,李老在读《濒湖脉诀》时,对其中类比之语虽三思而犹把握不定,深感其玄奥。后来多方参阅脉学之书,并结合临床体验,反复揣摩,历时十载,终于在1941年将二十八脉按“浮、沉、迟、数”四脉为纲,写成五言律诗,叙述脉的体象和主病大要,并在每一脉的诗句之后加以简要说明,现录“洪脉”为例:

“洪如波浪涌,来盛去悠悠。

势洞形非硬,邪淫火独浮。

繁滋虽应夏,燔烁岂宜秋。

失血同肠痢,阴虚一见愁。”

全诗不仅平仄协调、音韵和谐、用字贴切、对仗工稳,更主要的是将洪脉脉象、诊法、鉴别要点、所主病证、病机病因、顺逆宜忌等描述得确切而形象,具有临床实用价值,这是呕心沥血之作,是深思熟虑的结晶。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www.gmzyw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72080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