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聪甫长期以来从事中医基本理论和中医内、妇、儿科的临床研究工作。在科研工作中他所体现的治学方法主要有如下两方面发人深省,值得效法。
第一、观全局,列群疑,不赶时髦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李老虽已鬓发如银,但为中医事业发展之雄心壮志未减当年,对中医事业发展之动态时刻在心,纵观仝局,立足本职。对目前围绕中医学进行的多学科的研究极表赞成,但也潜心研究了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比如,关于中医为什么后继乏有术之人这个问题,他通过调查研究,归纳为三点:一是在教育方面,中医学院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设置重西轻中,或中西杂糅,本末倒置。二是在医疗方面,中医医院的人员组成比例失调。三是在中医科研方面体现不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提出了“中医应按自身的规律发展”的强烈要求,并且说明其方法有五:一是中医医疗、教学、科研都应以中医药为主;二是写好中医病历;三是纠正中医不能治急症的错误观点;四是必须制备必要的急救中成药;五是开展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以临证经验为基础的、用现代科学手段进行的实验研究。
第二、探本源,求真知,厚积薄发
李老著述颇丰,但任何撰著均来源于实践,并深究其本源。常告诫后学:“学问之成非毕其于一朝一夕;成果之硕非因其一耨一耘。”比如,关于“形”与“神”的关系,始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之“形与神俱”,此后,代有发挥,至明•张景岳则赅括为:“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然而,究竟何谓形?何谓神?二者如何统一?其统一之基础何在?李老自四十年代起即酝酿于胸中,直到六十年代才提出了“形神合一”学说,而到八十年代在《脾胃学说与“形神合一论”》一文中方作出了如下精辟的阐述:
“形是形体(包括脏腑、经络、血脉、筋骨、肌肉、皮肤等)的概括,属阴;神是形体机能的整体活动,如神气、思维、意识等,属阳。神是形体所丛生,‘血肉相成,神乃自生’;神是形体的主导。”“生命活动依赖于 ‘形’、 ‘神’的对立统一。”“形神关系反映了人体整体观的实质。”
力倡“形神合一论”,自酝酿至基本成熟,历时达四十春秋,谈何容易!现在,李老存稿几可等身,但却很少发表。他常说:“任何一个学术观点的形成与确立,贵在有本源、有实践、有创见,浅尝辄止、轻撰滥发则于国、于民、于中医事业、于己均有百害而无一益。”这种厚积薄发的治学精神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以上,乃有关李老治学方法之初窥,由于笔者随师体会不够,加之学浅才疏,难免挂一漏万,尚希读者鉴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