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痨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以咳嗽,咳血,胸闷,潮热,盗汗和逐渐消瘦为特征。本病具有传染性,故古代文献又有“传注”“传尸”等名称。此外,亦有根据症状和预后而命名为:骨蒸、痨瘵等。
〔病因病机〕
肺痨的致病因素,不外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外因是感染痨虫,侵入肺脏;内因是机体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低下。两者往往互为因果。
痨虫侵入肺脏,肺阴受损,清肃失职,肺气上逆而为咳嗽;虚火炼液而成痰;肺络受损则咯血,胸痛;津液亏乏则咽干、口燥;阴虚火旺则潮热,盗汗;中气不足则气短喘息,消瘦或浮肿。
〔辨证论治〕
症状:肺痨初起有轻度咳嗽,疲倦乏力,食纳不佳,体重减轻,胸中隐痛,痰中偶带血丝;继则咳嗽加剧,或干咳少痰,午后潮热,两颧发赤,盗汗,皮肤干燥,心烦失眠,胸痛,咯血量增多,男子遗精,女子经闭,舌质红赤,苔少,脉细而数。如病久不愈,日趋加重者,则极度消瘦,声音嘶哑,气息短促,或大量咳血,或面及下肢浮肿,食少,便溏,舌质光滑,脉象微细。甚至出现心悸,息微,肢冷汗出,脉象细数无伦,阴竭阳微等危候。
体针
治则 养阴补肺,益气健脾。取手太阴经穴及背俞穴为主。
处方 尺泽 肺俞 膏肓俞 大椎 三阴交 太溪
方义 尺泽为肺经合穴,配肺俞以养阴润肺;膏肓俞主治诸虚百损,是治疗肺痨的经验要穴,配大椎以调补肺气,固本培元;三阴交健脾益肺;太溪为肾经原穴,可滋补肾阴。诸穴同用,有补虚抗痨之功。如有潮热加鱼际、劳宫以清心肺之热;盗汗加阴郄、复溜以敛阴止汗;咯血加中府、孔最、膈俞以清肺止血;音哑加照海以清热利咽;遗精加志室以补肾固精;闭经加血海以理血调经;肢冷灸关元以培补元气。
治法 阴虚阳亢多用针法,阴虚宜用灸法,背部俞穴可施瘢痕灸法。
耳针
取穴 肺区敏感点、脾、肾、屏间、神门。
刺法 一般可用毫针法、电针法,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应用例案〕
张××,男,34岁。自诉:于1962年4月体检时发现有浸润型肺结核,并经胸部X线摄片证实。1963年2月间发现晨间痰中夹带血丝,再作胸部X线摄片,发现左上肺有空洞一个。患者自觉仅有胸痛及睡眠不佳。患者于1962年5月开始服用异菸肼、对氨柳酸钠,其间亦曾注射过链霉素30克,但效果不显。1963年6月使用瘢痕灸治疗,并停用一切抗痨药物及其它疗法。取穴:1.大椎、肺俞、膏肓;2.膈俞、胆俞。
先在施灸穴上注射2%普鲁卡因约0.5毫升进行局麻,然后将艾炷直接置于穴上点燃施灸,每穴连续灸3~7壮后,贴以灸疮膏药,俟其局部化脓结痂。以上二组穴位顺序施灸(间隔1~2周)。灸治二次后,胸痛消失,睡眠开始好转,一个月后,睡眠趋于正常。10月中旬二次作胸部X线摄片复查,结果空洞已完全闭合,病灶趋向稳定,痰菌检查二次均阴性(摘自《现代针灸医案选》)。
〔文献摘录〕
传尸骨蒸,肺痿:膏肓,肺俞,四花穴(《针灸大成》)。
久咳劳热者,灸肺俞(《灸法秘传》)。
将白芥子糊2克,摊于拔毒膏中心,贴敷风门(双)、肺俞(双)、心俞(双)、膏肓(双)治疗肺痨(空洞)46例。每次选一对穴,交替贴敷,一般贴1~3小时,局部有烧灼感即取下,5天贴敷一次,共治疗三个月。在50个空洞中,41个洞龄在半年以内治疗后有17个空洞消失,空洞闭合率为34%。洞龄在半年以上者5例,治疗后缩小0.5厘米2例。洞龄在一年以上4例,皆无效。只有20例患者痰检为阳性,治疗后有8例转阴,空洞亦消失(《针灸医学验集》)。
复习思考题
1.肺痨的特征及主要发病原因。
2.肺痨初期轻证和病久重证的临床表现如何?
3.简述针刺治疗肺痨的处方、方义和治法。
4.根据肺痨常出现的症状,应如何随症选穴?
说明:在光明中医函授大学的教学安排中,关于各种疾病的具体治疗方法,学员应在学完前两年的中医基础课程后才能学习。光明中医网校摘录光明教材中此类治病内容,是为了供学员参考。学员至少要学完光明教材概论课程,理解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风热暑湿燥寒、表里寒热虚实等概念后,才能理解这些治疗方法。
使用方药治病应了解本草药性、方剂配伍基本知识,使用针灸治病应了解穴性、手法、禁忌,因此学员应踏踏实实打好基础,切忌贪多求快,否则欲速则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