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沙参,分为“南沙参”与“北沙参”两种,在处方中分别入药。处方凡写沙参、北沙参、东沙参、辽沙参和莱阳参,药店或医院药房习惯均付给“北沙参”;只有写南沙参、空沙参或泡沙参,才付给“南沙参”。
按沙参之名,首见于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载有: “主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的功效。明代,李时珍说:“清肺热,治久咳肺痿。”至于沙参的植物形态,《本草纲目》中记载较详。他说“处处山原有之,二月生苗,叶如出生小葵叶而团扁不光,八九月抽茎,高一、二尺,茎上之叶则长,如枸杞叶而小,有细齿,秋月叶间开小紫花,长二、三分,状如铃铎,五出白蕊,……根茎皆有白汁。八、九月采者,白而实;春月采者,微黄而虚。”根据文字描述和《本草纲目》、《救荒本草》及《植物名实图考》上的附图来看,皆指南沙参而言。并证实明代以前所用的沙参均为南沙参。
南沙参植物来源为桔梗科植物沙参属轮叶沙参、杏叶沙参等多种植物的根。喜生山地,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但以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产品质量为优,故称“南沙参”。因其根呈圆锥形,表黄白色,体轻而松泡,断面白色显裂隙,似海绵状,所以又称“空沙参”和“泡沙参”。
关于北沙参之名,始见于清代张璐著《本经逢原》。但只提到“北者质坚性寒,南者体虚力微”。虽将沙参分为南北两种,但在种类上并未区别。至本世纪初曹炳章著《增订伪药条辨》中,才提出“按北沙参,山东日照、故墩、莱阳、海南各县俱出,海南出者,条细质坚,皮光洁,色白润泽为佳,莱阳出者,质略松,皮粗糙,色黄白,亦佳,日照、故墩出者,条粗质松,皮糙黄色者次。关东出者,粗松质硬,皮糙,呆黄色更次。其它台湾、福建、广东出者,粗大松糙为最次,不入药用。”其记载虽未从植物形态上描述,但从产地和性状特征来看,是指今用之“北沙参”而言。
北沙参植物来源与南沙参完全不同,它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喜生沿海沙滩上,主要分布我国北方,故称“北沙参”。主产山东莱阳、牟平、文登、海阳、即墨、日照等沿海地区,又称“东沙参”。其中以莱阳栽培品质量最优,又称“莱阳参”。本品辽宁旅大海边上亦有分布,故又称“辽沙参”。
至于南、北沙参的效用问题,自清《本经逢原》提出:“北者质坚性寒,南者体虚力微”以后,各家本草和当今有关中药书籍,大都认为二者疗效相同,均有清肺养阴,益胃生津之效,只不过南沙参作用逊于北沙参而已。但是,从植物学角度分析,二种沙参的来源截然不同,所含化学成分又完全两样,无疑效用也会有所差异。应用沙参为主组成的固定方剂,如清代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中的“沙参麦冬汤”,其次如“桑杏汤”、“益胃汤”、“玉竹麦冬汤”等,都未注明南、北。从医学史上看,擅用沙参治病的医家,首推清代名医叶天士和魏玉横。叶氏在他的《叶天士医案》咳嗽篇内应用沙参者就有33方,其中注明应用“北沙参”者,仅有7方。而从病案记述来看,多因胃阴不足而致病。如“胃汁暗耗”、“胃阴受伤”、“胃津虚”、“胃咳”等。再从魏氏的《柳洲医话》中治疗肝肾阴虚,肝郁气滞的著名方剂“一贯煎”中,首药选用“北沙参”。说明北沙参具有较好的滋补肝肾作用。所以,笔者从南、北沙参的历史源流、植物来源和古人临床应用情况分析,认为南、北沙参虽均有养阴清热作用,但南沙参偏于养肺阴,治肺热阴虚所致的燥咳、痰少、痰粘;北沙参滋阴效力较强,偏于养胃阴,治热病伤津引起的口渴、口燥舌干等症,并有滋肾养肝作用。如欲准确应用,尚需在处方上,注明南、北为宜。
“光明中医网校 是第一家系统的中医自学平台,上承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中医系统教育理念,下开中医网络教育平民化之先河,以培养合格的临床中医师为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