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徐××,女,38岁,农民。1985年5月7日初诊。自述患反胃吐食证十余年,加重月余。十年前,因饮食不调致食后胃脘部胀闷不舒,恶心,纳食不馨。以后渐觉食后脘腹胀闷,良久恶心欲呕,自觉有气自下而上冲,随即将饮食吐出,完谷不化兼挟痰涎粘液。吐后方舒。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身体日渐消瘦。曾在市、县两级医院胃钡餐透视后诊为“不全性幽门梗阻”。选服胃得宁,654一2,丙谷胺以及中药治疗,均无效验,吐食如故。近一月来,症情尤为加重,每日必作。伴见纳差,嗜睡多梦,口干渴喜热饮,神疲肢倦,大便稀溏,腰膝冷痛。刻诊:形神俱惫,面色晦滞无华,形体消瘦,步履蹒跚。舌质淡白,苔白腻根部尤著,六脉沉细无力。细询之,反胃以下午及夜晚为甚。脉证揆度,乃属脾肾阳衰,阴浊上僭致胃气不得下行之胃反证。治宜温阳散寒,和胃降逆。方选附子理中汤合旋复代赭汤化裁:制附子10克,干姜10克,党参30克,茯苓30克,白术12克,姜夏10克,旋复花10克〈包煎),代赭石30克(先煎),陈皮12克,生姜5片,大枣12克,甘草6克,四帖,水煎200毫升,日服一帖,分早、中、晚食前半小时空腹温服。
5月11日复诊,反胃吐食明显减轻,纳食渐增,口渴减半,头便成形。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药已中病,效不更方,继进四帖。
5月16日三诊,诸症明显妤转,再未吐食,气力有增,仍感脘腹痞满不舒。于上方加枳实12克,砂仁6克以理气化滞和胃,再进四剂。
5月21日四诊,患者欣然告曰,病已十去八九,食纳如常,精神大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遂以香砂六君子汤合益胃汤六剂以善其后,嘱其节饮食,调情志。于6月26日,复经胃钡餐透视,幽门管通畅,钡剂通过顺利,无异常发现,病告痊愈。日前信访,再未复发,劳作如常。
按:本例反胃,病史长达十年之久,由于失治误治,久病不愈,导致脾肾俱虚。所谓中焦土寒,下焦火衰,釜底无薪,不能腐熟水谷,久而反出。正如《圣济总录·呕吐门》:“食久反出,是无火也。”病责脾肾阳衰,治当补火以生土,温阳以助运,降逆以和胃。是方之中,附子辛热燥烈,通行十二经脉,补真阳,破阴寒,走而不守;干姜辛热温中,守而不走,效力持久,既助附子破阴回阳,又能挟制其走散;旋复花、代赭石镇逆气,止呕吐,降痰涎;参术苓草四君子补中益气,扶正祛邪;姜夏、陈皮、生姜和胃降逆,去痰化饮;大枣卫护脾胃。俾浊阴得降,中气得复,则反胃可除。然降逆之药,关键在赭石一味。正如张锡纯氏《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所言:“用之得到,能建奇效,诚为救颠扶危之大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