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瘕、肠覃二症,在我们农村地区并不少见,我在近几年的临床工作中,摸索出点滴经验,现介绍如下:
临床每遇石瘕、肠覃二症,一般多用琥珀散或桂枝茯苓丸治疗,我也曾试用五瘕丹、五积散之类,但疗效不显。为此,我结合自己临床应用体会,参阅《本草纲目》等书,从活血化瘀之品中撷选出八味药物组成一方,因其以血竭为主(本地区习惯称血竭为“血力花”),故拟名为“血力花汤”,其方组成如下:
血竭20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丹皮20克、赤芍20克、三七粉15克、桃仁20克、红花30克,水煎服。
加减权变
石瘕加水蛭15克、醋炒大黄20克;
肠覃加二丑20克、木香20克、三棱20克。
服药方法:
治疗石瘕:隔日一剂,服三剂后如见经水即可停药;如不见经水者再服三剂,隔日一剂。一般石瘕之包块较小者,三到五剂即可收功,包块较大者可继服之,以见经水、包块消失为度,服“血力花汤”后,当以八珍汤加丹参、阿胶善后,隔日一剂。
治疗肠覃:服药方法同上,三剂后可见大便溏泄或见泄下水样黏液,白带增多或见经水,腹内包块逐渐软小,此为向愈之征。再以上方剂量减轻三分之一(体弱者可减量三分之二)继服,以包块消失为度。善后治疗宜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山药、扁豆、泽泻,腹痛未除者加枳壳、川断。
方义:
血竭、红花直入血分,通经化瘀,引诸药直达病所。红花少用活血,多月可破血除瘀通经。桃仁化瘀生新,乳、没活血行气止痛,三七入血分散瘀定痛,丹皮、赤芍活血祛淤,清血中之伏热。大队活血药合用,意在破瘀力大而专,再配以大黄、二丑之类,可涤荡瘀滞,破瘀生新。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一:刘××,女,36岁,家住首先乡刘庄,初诊于1985年6月8日。自述月经不调,一月二、三次,甚或淋漓不断,量多色黑有块,少腹痛甚。在县医院治疗无效(其用药不详),后赴地区人民医院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嘱其手术治疗。患者因害怕手术,遂来我处求治。刻诊:月经量多有块,少腹硬痛,心中烦热,食少納差,二便调,舌赤脉数。脐下按之有块,平滑而软,可左右移动。此证为肠覃,处方:“血力花汤”加木香15克、二丑15克、三棱15克,隔日一剂。
服药三剂后,患者大便泄下水样粘液,小便清长,经水中多见色黑血块。
6月15日二诊,患者自觉少腹痛减,经量减少。复以“血力花汤”药量减半,木香、二丑、三棱各15克,继服三剂,隔日一剂。
6月23日三诊,患者月经漏下已止,诊其腹部包块消失,唯少腹微痛,纳差。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归、芍善后。
病例二:王××,女,25岁,家住顺河乡王屯村,1988年3月12日初诊。患者素来月经不调,近三月来竟至闭经,少腹急痛,且似有胎动之征。经县医院妇科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需手术治疗。患者因年轻无子,恐术后有碍生育,故来我处诊治。诊其腹部有包块如鸡子黄大,按之痛甚,不平滑,脉数而涩。此证为石瘕,处方:“血力花汤”加水蛭20克,醋炒大黄20克,隔日一剂,连服二剂。
3月16日复诊,自述第一剂药后3小时腹部急痛减轻,次晨即来月经,但量少色淡。服第二剂后,经水大下,有血块四五枚,今日经水量少色红。遂与八珍汤加丹参、阿胶继服,六剂后腹痛全除,包块消失而愈。
体会:
石瘕、肠覃二症早在《内经》中即有记载,《灵枢·水胀篇》中说:“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肠覃何如?……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以上二段经文,对石瘕、肠覃二症的病机、病位、证候及鉴别都论述得很清楚。我在临证中体会到:关键要抓住此二症的鉴别点:月经是否按时来潮,再分别应用“血力花汤”不同的加减法,对包块直径不超过3厘米者常可收到显效。但患病时间较长,包块过大者,就确需手术治疗了。另外应当提及的是:大黄久服,力专祛瘀,泻下之力反而减弱,加之用醋炒大黄,不必虑其泻下伤阴。但“血力花汤”孕妇应禁用,体虚者也应慎用,这却是应当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