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是婴幼儿腹泻流行期。笔者自1982年至1988年以自拟“三草枯萝汤”治疗婴幼儿腹泻,疗效满意。现介绍于下。
治疗方法:自拟“三草枯萝汤” ——地锦草15克、凤尾草15克、车前草10克、炒白扁豆15克、白头翁10克、炒高梁米10克(无高梁米可用糯米炒焦代之)、石榴皮5克、地枯萝10克。偏寒者加炮姜3克。脾气虚:去石榴皮,加淮山药7克、党参5克、白术5克。脾阴虚寒:加淮山药7克、土炒白芍7克、太子参10克。脾肾虚寒:加附子4克、肉桂3克。
服法:将上方浓煎成200毫升,一昼夜分4~6次温服。
另外用白胡椒7粒研末,鲜地锦草30克,捣碎,加白面少许,制成药饼敷脐上(无鲜地锦草,可用干品10克研末用冷开水调敷)。
治愈标准与结果:腹泻停止,乳食增加,溲便正常。
1~2日愈者66人,3~5日愈者35人,6~7日愈者19人。
典型病例:1、李×,男,9月龄,1987年8月6日就诊(门诊号:87—01466)。
腹泻已6日,原用西药无效,转来我院,症见:腹胀吐乳,下利黄绿稀水,日夜10余次,小溲短少,啼哭欲饮,发热,体温:38.2℃,囟门隆起,指纹青紫,舌质红,苔浮黄。诊为湿热泄泻。方用:地锦草10克、凤尾草10克、炒白扁豆10克、石榴皮5克、车前草7克、白头翁10克、地枯萝10克、炒高梁米10克。服药1剂,热退泻止。为巩固疗效,又续服1剂。
2、魏××,男,1岁,1983年9月12日就诊(门诊号:83—01846)。便泄已3月余,日8-10次,稀便色黄,食即呕吐,曾在他处治疗无效。转来我院诊时:体瘦面㿠白,神怠疲倦,因泄泻日次,已有轻度脱水貌,脉缓,舌淡苔薄白。诊为:脾气虚泻。方用:地锦草15克、凤尾草15克,土炒白扁豆15克、车前草15克、白头翁10克、地枯萝10克、炒高梁米15克、淮山药9克、白术5克、党参5克。服药3剂泻止。并辅以白胡椒7粒、鲜地锦草30克,捣烂和白面制饼敷脐上。共服药6付,敷药饼3帖而愈。
体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春伤于风,夏生飱泄。”“湿胜则濡泻。”祖国医学认为:治泻必须利小便。自拟“三草枯萝汤”合清热利湿、解毒消积、涩肠止泻、健脾益气于一方,方中地锦草味辛性平无毒。解毒、止血、清热利湿。主治小儿腹胀、肠炎、腹泻、赤痢。凤尾草味淡,微苦性凉,解毒除湿,凉血止血。用于泄泻,淋浊,效果极好,地枯萝味辛甘,性温无毒,利尿退肿。炒高梁米健脾渗湿,以五谷之精,兼顾脾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