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示

兴中明医旗下光明中医网校logo  系统自学中医第一平台

搜索

针灸学——头痛(风湿头痛、肝阳头痛、痰浊头痛、血虚头痛、瘀血头痛)

浏览: 发表时间:2019-09-30 11:00:00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本节所讨论的内容,以病史较长,反复发作的慢性头痛为限。若属某些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兼症,不在此类。

〔病因病机〕

风湿头痛:感受风寒湿邪,留滞于头部经络,气血痹阻,遂致头痛。若风寒得解,则其病停止,但因湿邪内伏,每遇阴雨风寒天气则复发,故俗称头风。

肝阳头痛:情志郁怒,气郁化火,肝阳偏亢;或肾阴素亏,水不涵木,肝阳上亢,风阳旋扰而头痛。

痰浊头痛:素来体质肥胖,偏嗜甘肥,湿盛生痰,痰浊阻遏经隧,清阳不展而致头痛。

血虚头痛:久病体虚或失血之后,血虚不能上荣脑髓,络脉空虚而头痛。

瘀血头痛:头痛日久,久病入络,络脉瘀滞,或因跌仆损伤,脑髓受损,气血运行不畅,均可形成瘀血头痛。

〔辨证论治〕

体针

(一)风湿头痛

症状  头痛遇风寒而诱发,痛多偏于一侧,或左右交替发作,或全头皆痛,呈胀痛、刺痛或搏动性疼痛,痛处头皮偶见肿块,鼻塞流涕,苔白,脉弦紧。重症伴有恶心、呕吐、眩晕、出汗、面色苍白等。

治则  祛风散寒,化湿通络。取手足少阳、阳明经穴为主。

处方  风池  头维  通天  合谷  三阳络

方义  本方以近部取穴为主,远部取穴为辅。通天疏散太阳,风池和解少阳,头维、合谷清泄阳明,共收疏风散寒化湿之效。本方通调三阳经气,使络脉通畅,气血和顺,则头痛可止。还可按头痛部位配穴,以疏通局部气血,如前头痛加上星、阳白;头顶痛加百会、前顶;后头痛加天柱、后顶;侧头痛加率谷、太阳。

治法  针宜泻法。一般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5~10分钟捻针一次,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二)肝阳头痛

症状  头角抽痛,多偏于一侧,眩晕,心烦易怒,目赤口苦,面部烘热,舌质红,脉弦。常因精神紧张或情志所伤而发病或加重。

治则  平肝降逆,熄风潜阳。取足少阳、厥阴、少阴经穴。

处方  悬颅  颔厌  太冲  太溪

方义  肝阳上亢,多夹少阳风热循经上犯,故头痛偏于额角。本方近部取悬颅、颔厌,使针感直达病所,有清热、熄风、镇痛作用;远部取太冲平肝,太溪补肾,是育阴潜阳的治法。如出现目赤加关冲放血以泄热;面觉烘热加内庭以清阳明之热。

治法  针宜泻法。

(三)痰浊头痛

症状  头额昏痛如裹,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痰涎,便溏,舌苔白腻,脉滑。

治则  化痰降浊,通络止痛。取任脉、督脉、足阳明经穴。

处方  中脘  丰降  百会  印堂

方义  中脘配丰隆,功能健运脾胃,降浊化痰以治其本;百会配印堂,善于宣发清阳,通络止痛而治其标。如有呕吐加内关以和胃止呕;便溏加天枢调肠止泻。

治法  针宜泻法。

(四)血虚头痛

症状  头昏而痛,痛势绵绵,休息则减,神疲,心悸,面色少华,有久病及失血病史,舌质淡,脉细。

治则  益气养血,和络止痛。取督脉、足阳明、太阴经穴。

处方  上星  血海  足三里  三阴交

方义  督脉并于脊里,入脑。本方取上星疏导督脉,和络止痛。足三里、血海补脾健胃,益气养血,使气血充沛,则髓海得以濡养而头痛可蠲。头痛缓解后,可酌灸肝俞、脾俞、肾俞、气海等穴,以巩固疗效。

治法  针宜补法。

(五)瘀血头痛

症状  头痛如刺,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视物花黑,记忆减退,舌微紫,脉细或涩。

治则  活血化瘀,行气定痛。取阿是穴及手阳明、足太阴经穴。

处方  阿是穴  合谷  三阴交

方义  瘀血头痛多由外伤或久痛络脉蓄血所致,故取阿是穴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止痛,配合谷、三阴交行气活血而奏化瘀止痛之效。如出现眉棱骨痛加攒竹;侧头痛加太阳;后头痛加瘈脉;头顶痛加四神聪,可增强疗效。

治法  针宜补泻兼施。阿是穴,随痛处进针,出针后不按孔穴,任其流出恶血,即“以痛为俞"、“血实者决之”的意思。同时补合谷以行气,泻三阴交以活血,而达化瘀止痛之目的。

耳针

取穴  枕、额、脑、神门。

刺法  每次取一侧或双侧,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间隔5分钟捻转1次。或埋针3~7天。顽固性头痛,可取耳背静脉放血。

皮肤针

用皮肤针重叩太阳、印堂及头痛处出血,加拔火罐。本法适用于风袭经络、肝阳亢逆引起的头痛。

〔应用例案〕

李×,男,24岁。自诉:头痛,以两侧为甚,时作时止,严重时恶心欲吐。查:舌苔薄白,脉象缓弦。此系偏头痛,症属少阳。

治以疏利少阳经气。针取完骨,针感至痛处,外关,强制激,留针20分钟,间日一次,五次而愈(摘自《现代针灸医案选》)。

〔文献摘录〕

偏正头痛:脑空、风池、列缺、太渊、合谷、解溪,上穴均用灸法(《神灸经纶》)。

针刺治疗血管性头痛100例,其中男26例,女74例,以25~45岁为最多。病程为6个月至20年不等。针刺太阳穴为主,辅穴有头维、风池、太冲、合谷。操作方法:直刺患侧太阳穴,进针1.0~1.5寸深,捻转得气后,退针至皮下,然后再向后上方,沿皮平刺透率谷穴,进针1.5~2.0寸,使酸胀感扩散至同侧颞部。针风池穴要向同侧眼外眦方向刺,进针0.8~1.0寸深,使针感亦扩散至同侧颞额部。横刺头维穴进针1.0~1.5寸深。刺合谷进针l.0~l.5寸深,使针感向肘扩散。刺太冲穴进针1.0~1.2寸,使针感向上感传。以上除合谷、太冲两穴用强刺激外,余穴均用中等刺激。留针30~60分钟,中间每隔5~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疼痛剧烈者可日刺2次。疗效:针刺最少者3次,最多者20次,一般7~15次即可控制疼痛。治疗结果:疼痛完全消失者72例,占72%;疼痛减轻,停针后仍感微痛者25例,占25%;经治疗20次,疼痛无改变者3例,占3%。总有效率为97%(《钊灸医学验集》)。

复习思考题

1.头痛有几种类型?分述其病因病机。

2.简述风湿头痛的症状、治则、处方和方义。

3.肝阳头痛的症状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多取足少阳、厥阴和少阴经穴?

4.血虚头痛和血瘀头痛在症状上有何不同?在针灸治则、治法和处方上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5.简述耳针治疗头痛的方法。


说明:在光明中医函授大学的教学安排中,关于各种疾病的具体治疗方法,学员应在学完前两年的中医基础课程后才能学习。光明中医网校摘录光明教材中此类治病内容,是为了供学员参考。学员至少要学完光明教材概论课程,理解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风热暑湿燥寒、表里寒热虚实等概念后,才能理解这些治疗方法。

使用方药治病应了解本草药性、方剂配伍基本知识,使用针灸治病应了解穴性、手法、禁忌,因此学员应踏踏实实打好基础,切忌贪多求快,否则欲速则不达。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www.gmzyw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72080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