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示

兴中明医旗下光明中医网校logo  系统自学中医第一平台

搜索

针灸学——眩晕(高血压、动脉硬化、内耳性眩晕、贫血、神经衰弱)

浏览: 发表时间:2019-10-15 11:00:00

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存在,故统称为眩晕。轻者平卧或闭目片刻即止,重者头昏眼花,视物翻复,旋转不定,不能站立,可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至昏倒等症状。

本证可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内耳性眩晕、贫血、神经衰弱等病。

〔病因病机〕

虚证:素体虚弱,或久病不愈,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心脾两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不能上荣头目;或先天不足,或房室不节,致肾阴暗耗,不能生精补益脑髓,脑海空虚,而致眩晕。

实证:素有阳盛之体,肝阳上亢,气血并走于上,清窍不利,发为眩晕;或因情志不舒,忧郁恼怒,肝郁化火,阳亢风动;或素体肥胖,或恣食肥甘,伤及脾胃,失其健运,聚湿生痰,风阳挟痰浊上扰清窍,遂发眩晕。

〔辨证论治〕

体针

(一)虚证

症状  头晕目眩,劳累易于复发或症状加重,面色少华,四肢无力,神疲,心悸,少寐,腰痠耳鸣,舌质淡,脉细。

治则  培补气血。取背俞、督脉及足少阳、阳明经穴。

处方  百会  风池  膈俞  肾俞  足三里

方义  本方灸百会以升清阳,针风池以熄内风。膈俞、肾俞补血生精,脾俞、足三里补中益气。使之气精血充盛,则髓海得以荣养,而眩晕可平。如心悸加内关以宁心安神;少寐加神门以安神镇静;耳鸣加听宫以通络开窍。

治法  针宜补法,可灸。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二)实证

症状  眩晕呈阵发性。视物旋转翻覆,头胀痛或昏重如裹,多烦易怒,胸胁胀闷,恶心,呕吐痰涎,不思饮食,舌质偏红,舌苔厚腻或兼浮黄,脉象弦劲或滑数。

治则  平肝潜阳,和胃化痰。取任脉、督脉和足三阴经穴。

处方  中脘  阴陵泉  行间  水泉  印堂

方义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取行间平肝降逆,水泉滋阴潜阳,印堂是经外奇穴,善清头目而止眩晕。又取胃募中脘和中止呕,脾合阴陵泉健脾化湿,使湿除则痰自化,无痰则不作眩。如胁胀加阳陵泉以清肝通络;头重如裹加头维以祛风泄火。

治法  针宜泻法,不灸。

耳针

取穴  肾、神门、枕、内耳、脑。

刺法  每次取2~3穴,中、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间歇捻针,每日1次,5~7次为一疗程。

水针

取穴  双侧晕听区。

刺法  每天1次,5~10次为一疗程。

〔应用例案〕

周××,男,23岁。自诉:头目昏眩已7年,但发作不甚,近一月来发作频繁,发作时伴有呕吐、出汗。查:面色青暗无华,脉弦细,舌质淡,边有瘀斑。拟为肝经血瘀。针取印堂、风池、三阴交、太冲。针刺二次后眩晕好转,但劳累后偶作眩。四次后症状消失。随访年余未复发(摘自《现代针灸医案选》)。

〔文献摘录〕

头眩:目窗、络却、百会、申脉、至阴(《神应经》)。

痰厥头晕及头目昏沉:外关、大敦、肝俞、百会(《针灸大全》)。

复习思考题

1.眩晕证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2.简述眩晕病因病机。

3.如何辨别眩晕证的虚实?其针灸治疗方法有何不同?

4.简述眩晕虚证的针灸治则、处方和方义。

5.简述眩晕实证的针灸治则、处方和方义。


说明:在光明中医函授大学的教学安排中,关于各种疾病的具体治疗方法,学员应在学完前两年的中医基础课程后才能学习。光明中医网校摘录光明教材中此类治病内容,是为了供学员参考。学员至少要学完光明教材概论课程,理解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风热暑湿燥寒、表里寒热虚实等概念后,才能理解这些治疗方法。

使用方药治病应了解本草药性、方剂配伍基本知识,使用针灸治病应了解穴性、手法、禁忌,因此学员应踏踏实实打好基础,切忌贪多求快,否则欲速则不达。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www.gmzyw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72080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