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示

兴中明医旗下光明中医网校logo  系统自学中医第一平台

搜索

赵献可用温药 治血证探析

浏览: 发表时间:2019-11-05 11:00:00

赵献可,字养葵,著《医贯》一书,以肾水命门学说闻于世。其中对血证的治疗针对也俗“见血证,不详本末,便用凉折”之弊,用温药论治,卓然一体。兹不揣拙陋,探析于次。

寒凝火郁   师用麻黄桂枝

赵氏认为,六淫俱能病血,其中独寒气致病居多。考寒淫病血《伤寒论》曰:“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东垣宗仲景之法,曾治一病人,冬居旷室,卧热炕而吐血,用麻黄人参芍药汤治愈。赵献可对此倍加推崇。他说:“余尝用麻黄桂枝汤(即东垣麻黄人参芍药汤)而愈数人。”热淫病血,世多透悉,寒邪病血则鲜少论及。其机理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表有大寒壅遏,里热火郁不得舒。”表寒壅遏肺卫,肺卫失去宣畅,郁而化火,损伤肺络而出血。二是赵氏所说“血亦水也”,故经中之水与血,一得寒气,皆凝滞不行(形寒冷饮伤肺),咳嗽带痰而出”。其证可见恶寒、脉浮紧,血中必有或紫或黑数点。前者病机为寒凝火郁;后者为寒凝血滞,血不归经。“火郁发之,”当用辛散,寒凝血滞主用温通。麻黄芍药人参汤中麻黄、桂枝既能发散火郁,又能温通血滞;人参、麦冬、五味、黄芪补肺气,养肺阴,助汗血之源,并防麻桂辛散过度而敛肺气;当归、芍药和营血。是方发中有收,温中有和,血寒能温,火郁能发。故赵氏借以治血证,服后得微汗而愈。

气血虚寒   推崇柏叶理中

赵氏对血证的论治,十分强调阳气对阴血的统摄作用。他说:“然亦有气虚挟寒,阴阳不相维系,荣气虚极,血亦错行,所谓阳虚阴必走耳。”其立法着意于温中,尝以仲景之法为准绳,推崇侧柏叶汤、理中汤。他对《金匮要略》“吐血不止者,侧柏叶汤主之。”释之曰:“凡吐血不已,则气血皆虚,虚则生寒。”盖因阳能统血,气能摄血,气血虚寒则血不归经而吐血。侧柏叶汤温通阳气、引血归经;或用理中汤、甘草干姜汤温补中焦,安定气血。虚寒吐血之状,先贤略而不详。赵氏补之曰:“其血必黑黯,其色白而夭。其脉必微迟,其身必清凉。”临床还可见到:气短神疲,脉大无力;病程久,或用寒凉止血而血不止;或为素体阳虚,复感寒邪、伤及中阳。《蒲辅周医案》载一胃溃疡大出血,先用侧柏叶汤,继用理中汤加味而愈,使患者免除了手术之苦,给人诸多启示。此等血证,若寒温不辨,恣用寒凉止血,必然是血凝气阻、出血不止,甚者变生危候。

火不归原    主以桂附八味

由于赵氏学术思想是以命门水火立论,因而对血证的治疗亦十分重视温补命门。他认为肾为水脏,犹似龙宫。命门乃水中之火,必似龙而宅其中。并称命火为龙雷之火。他说:“若肾中寒冷,龙雷不安其宅,不得已而游浮于上,故血亦随火妄行。”即所谓命门火衰,火不归原,下可见腰酸膝冷等肾阳虚衰之证;上可见肾不纳气、龙火上冲之象。诚如赵氏所曰:“火不归原,水衰而逼其浮游之火于上,上见咳嗽气喘,面红恶热呕吐痰涎出血。”此火证他认为“得水则炽,得火则灭。”当用桂附二味纯阳之火,加入六味纯阴水之中,使肾中温暖,如冬月一阳来气复于水土之中,龙雷之火自然归就原宅,不用寒凉火自降,不必止血血自安矣。

肾水上泛    引水归原

赵氏认为:“又有一等肾水上泛,上侵入肺,水冷金寒,故咳嗽,肺气受伤,血无所附,故亦吐血。”命门为元气之根,命门火衰,肾脏寒冷,肾主水,肾寒则水液上溢。首先凌心,伤及心胸之阳气,阳气不布,心血不运而成瘀;其次射肺,水冷金寒,肺气虚寒而不主气,失去调节血液的功能,肺络瘀滞;其三是火衰失培,脾胃虚寒,血失统摄而外溢。前二者形成离经之血,血不归经而咳血;后者造成阳不统血而吐血。临床上慢性肺心病、肺气肿,入冬后可见类似的病理变化。除有出血证外,还可见到:心悸,胸闷,唇青舌紫,咳喘不得平卧,畏寒肢冷,短气,痰多,面色㿠白或黧黑,一派阳虚阴盛之象。其治疗,赵氏主张“用八味丸补命门,引水归原,次用理中汤补脾胃,补肺气之母,使土能克水,肾水归原,而血复其位”。笔者治疗这类病人,常用真武汤或苓桂术甘汤加苏木、沉香、藕节、桃仁温阳活血止血;血止用八味丸调理肾阳,常收到一定疗效。

综上可见,赵氏用温药治疗血证,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值得挖掘整理,以丰富祖国医学血证的内容。

〔注〕:文中引文均引自《医贯》,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7月版。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www.gmzyw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72080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