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风之法,大抵不越内风宜熄及外风宜散两论。就其具体治疗而言,内风之熄有镇潜、滋柔、养血、清热等诸方,而外风之治则仅疏散一法。笔者认为无论内风或外风,其形成机制与致病特性无异。内风之镇潜一法,同样适宜于外风。所有外风皆可于疏散的同时,并用镇潜药物治疗。
笔者指出:内风之为病,主要系脏腑功能失调,阳气升动而然。《素问》中有多处说明,叶天士直接指出:“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外风之为患,乃由外界天阳之气升腾流动异常,侵袭人体而成。《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记载:“阳气布,风乃行”说明在阳气布散升腾的基础上,风才有可能兴起。因此,内外风的产生,无不体现阳气的升动之变,其致病特性亦可概括为升动两方面。风性发越、向上、向外、开泄,内外风之形成与致病特性均体现为阳气升动之变,那么在治疗上两者亦必有共同之处。内风之生,应用镇潜平熄,外风之起,投以镇静,亦未尝不可。病升者,治宜降,病动者,治宜静。降即潜,静即镇。镇潜一法不仅适于内风,亦适于外风。由于镇潜药物多凉,而外风多寒,故临证当酌情配伍,或以温药佐之。笔者体会:外风之治,镇散并用,效益更彰。风邪袭表,纯用疏散,非邪不外出,实不易尽速而出,且常流窜散漫,它日复燃。风属阳气,易升易动,疏散之中若无镇安收敛之力,则心致边散边窜。若于疏散同时,并用镇潜之味,则驱散之中,风势定有收敛而少窜散。边收边散,散中寓收,收助散行,以收风出既速又尽之效。完全符合《素问·至真要大论》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等精神。关于镇散并治外风,历代医家虽未明确指出,但有不少治疗外风的有方剂中,含有镇潜之品。如大活络丹加用龟版、虎骨,治破伤风的急风散中用丹砂,治外感风寒痰喘从龙汤中重用生龙骨牡蛎等。中医中的外风病,种类繁多。诸如伤风、风湿、风疹、风痹、风水、风寒哮喘、风中经络、破伤风等,包罗了近代医学多系统、多种感染性、变态反应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近代药理学研究提示,不少镇潜药物具有改善机体反应性、抗炎、抗过敏及调节机体免疫等多种效能。镇潜一法应用外风的尝试,可扩大镇潜药物的应用范围,对外风病的疗效提高或许有所裨益。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王占忠等 黑龙江中医药198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