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示

兴中明医旗下光明中医网校logo  系统自学中医第一平台

搜索

针灸学——痹证(风湿性关节炎、肌纤维组织炎) 附:坐骨神经痛

浏览: 发表时间:2019-10-17 11:00:00

,有闭阻不通之意。凡外邪侵入肢体的经络、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疼痛、肿大、重胀或麻木等症,甚至影响肢体运动功能者,总称痹证。

本证可包括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肌纤维织炎以及坐骨神经痛等。

〔病因病机〕

痹证的发生,是由于卫气不固,腠理空疏或劳累之后,汗出当风,涉水冒寒,久卧湿地等,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入,阻闭经络,气血不畅,发为风寒湿痹。《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由于素体不同,感受风寒湿邪也各有偏胜,若偏于风胜者,为行痹;偏于寒胜者,为痛痹;偏于湿胜者,为着痹;如阳盛之体,内有蕴热,感受风寒湿邪,易于化热,为热痹。痹证迁延不愈,病邪由浅入深,由经络而侵入脏腑,如《内经》所说的“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可出现心痹。

〔辨证论治〕

行痹:风邪偏胜。证见肢体关节走窜疼痛,痛无定处。或在一处作痛,向远处放散,牵掣麻木。有时兼有寒热,舌苔薄白或淡黄,脉象浮弦。

痛痹:寒邪偏胜。证见肌肉关节疼痛,痛有定处,痛势较剧得热痛减,遇寒则甚,舌苔白腻,脉弦紧。

着痹:湿邪偏胜。证见肢体关节痠痛沉重,肌肤微肿,不红,痛有定处,阴雨风冷天气每易发作,苔白腻,脉濡。

热痹:风湿化热。证见四肢关节痠痛,热肿,痛不可近,活动受限,伴有咽痛,发热,多汗而热不退,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而黄,脉象濡数。

体针

治则  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以除风寒湿邪之闭阻。取近部与循经穴位为主,辅以阿是穴。

处方  主穴:肩部:肩髎  臑俞  肩髃  肘臂:曲池  合谷  天井  外关  尺泽  腕部:阳池  外关  阳溪  腕骨  背脊:水沟  身柱  腰阳关  髀:环跳  居髎  悬钟  股部:秩边  承扶  阳陵泉  膝部:犊鼻  梁丘  阳陵泉  膝阳关  踝部:申脉  照海  昆仑  丘墟

配穴:行痹加膈俞  血海  痛痹加肾俞  关元  着痹加足三里  商丘  热痹加大椎  曲池

方义  上述各部处方,主要根据病所的经络循行部位选穴,以疏通经络气血的闭滞,使营卫调和则风寒湿三气无所依附而痹痛得解。病在皮肤肌肉当浅刺,病在筋骨当深刺留针,应随其证情变化,运用各种不同的治疗和操作方法。膈俞、血海有活血、养血作用,以治行痹,取血行风自灭之意;痛痹久延,阳气衰惫,配肾俞、关元以益火之原,振奋阳气而驱散寒邪;着痹取商丘、足三里,是因水湿停留,必先由中土不运,脾主四肢,健脾为治湿之本,取之以健运脾胃而化湿;大椎、曲池清热解表治热痹。

治法  行痹、热痹,或痛在皮肤、肌肉者,用毫针泻法浅刺,并可用皮肤针叩刺;痛痹多灸,深刺留针,如疼痛剧烈的可兼用揿针或隔姜灸;痛在筋骨亦可采用深刺留针;着痹可针、灸并施,或兼用温针、皮肤针和拔罐法。

耳针

取穴  相应区压痛点、下脚端、神门。

刺法  用较强刺激,留针10~20分钟。视病情轻重可每天或隔日针刺1次,10次为一疗程。一般适用于以疼痛为主的关节炎。

皮肤针

叩刺局部肿胀处,或在患病关节周围叩刺。另在脊椎两侧相应的节段部位,每隔三天叩刺一次,五次为一疗程。常用于以肿胀为主的关节炎。

〔应用例案〕

癸酉秋,大理李义河翁,患两腿痛十余载,诸药不能奏效。相公推予治之,诊其脉滑浮,风湿入于筋骨,岂药力能愈,须针可痊。即取风市、阴市等穴针之。官至工部尚书,病不再发(《针灸大成》)。

许××,女,38岁。自诉:有风湿性关节炎史。近10天来双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走路困难。查:膝关节局部红、肿、热、痛。抗“O”300单位,血沉25毫米/小时,舌质淡,苔薄黄,脉细数。治取双膝眼(双)、足三里(双)、血海(双)。用一进三退的透天凉手法,留针20分钟,5分钟行针一次。经治两次、疼痛减轻,局部红肿消退,治疗五次,双膝关节功能活动正常,并上班工作(摘自《现代针灸医案》)。

〔文献摘录〕

冷风湿痹:取环跳、阳陵、三里,其痹不知痛痒者,烧针尾三五壮即知(《医学入门》)

两膝红肿疼痛:膝关、委中、足三里、阴市(《资生经》)。

附: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属于痹证范围。本病以坐骨神经通路的一段或全长的放射性疼痛为主证。

本病原因多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趺仆闪挫,以致经络受损,气血阻滞,不通则痛。病久则筋肉失养,可出现相应的臀肌、大腿肌、小腿肌轻度蒌缩、麻木、冷痛或灼热等感觉。

其主要症状是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部发生阵发性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行动时加重。在大肠俞、关元俞、居髎、环跳、会阳、昆仑、涌泉等穴附近,有明显压痛点,抬腿受限。如属风热证,患肢灼热,遇热则甚;风寒证患肢冷痛,得热则舒;夹湿证患者患肢重着,阴雨天气疼痛增剧。

治疗取足太阳、少阳经穴为主,肌肉萎缩者,亦可辅以足阳明、太阴经穴。一般均用泻法,亦可配合灸法或拔火罐。常用穴位如大肠俞、关元俞、秩边、环跳、殷门、委中、承山、阳陵泉、悬钟、昆仑、足三里、三阴交、阿是穴等。以上各穴,有舒筋,镇痛之效。每次按痛处选5~7穴,均取患侧。

复习思考题

1.何谓痹证?其发病原因是什么?

2.临床上如何辨别痛痹、行痹、着痹和热痹?

3.阐述痹证总的针灸治疗原则和一般取穴方法。

4.痹证易发生在哪些部位?

5.针刺治疗痹证常选用哪些穴位?

6.痹证除按局部和循经选穴外,行痹、痛痹、着痹和热痹还配哪些穴位?为什么?


说明:光明中医函授大学的教学安排中,关于各种疾病的具体治疗方法,学员应在学完前两年的中医基础课程后才能学习。光明中医网校摘录光明教材中此类治病内容,是为了供学员参考。学员至少要学完光明教材概论课程,理解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风热暑湿燥寒、表里寒热虚实等概念后,才能理解这些治疗方法。

使用方药治病应了解本草药性、方剂配伍基本知识,使用针灸治病应了解穴性、手法、禁忌,因此学员应踏踏实实打好基础,切忌贪多求快,否则欲速则不达。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www.gmzyw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72080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