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示

兴中明医旗下光明中医网校logo  系统自学中医第一平台

搜索

针灸学——肠痈(急慢性阑尾炎)

浏览: 发表时间:2019-11-12 11:00:00

肠痈以右少腹疼痛为主症。因本病有右腿不能伸直的体征,故又有缩脚肠痈之称。

急、慢性阑尾炎可参照本节治疗。

〔病因病机〕

肠痈之发病,多由湿热滞积,肠腑不能传化糟粕,气血瘀凝,血肉腐败而成痈肿。

饮食失调:膏粱厚味,或多食生冷,饥饱劳伤,致肠腑壅滞,郁湿化热而成痈。

气滞血瘀:如因寒温不适,或兼七情郁结,或产后败血留滞,亦导致本病。

活动过剧:急走跳跃,登高蹲下,或负重挫损,尤其以饱食后剧烈活动,致肠络受伤而发病。

〔辨证论治〕

肠痈初起绕脐疼痛,随即转移于右下腹,以手按之,其痛加剧。痛处固定不移,腹皮微急,右腿屈而难伸,发热恶寒,恶心欲吐,便秘溲赤,舌苔薄腻而黄,脉数而有力。若腹痛加剧,腹皮拘急,拒按,局部可触及肿块,壮热自汗,舌苔黄腻,脉象洪数,则为重证。

体针

(一)食滞中阻

症状  兼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恶食,噫嗳食臭,苔厚腻,脉弦滑。

治则  清热导滞。取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处方  阑尾  足三里  大横  陷谷  大肠俞

方义  本方的主要作用是通调足阳明、太阴的经气,促使肠胃气血通畅,机能复常,以收清热导滞,散瘀止痛之功。阑尾位于足阳明经上,为治疗肠痈的经验穴;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合治内腑”,有疏导足阳明胃经腑气的作用;大横、陷谷为脾、胃经穴位,再配理气化滞的大肠俞,可奏助中焦运化,通调肠腑消痈导滞之效。

如兼有呕吐者加刺内关、中庭以消食止呕,高热者加刺大椎,曲池以清热,腹胀者加刺内庭以消腹除胀,便秘者加刺支沟、丰隆以通便。

治法  毫针刺用泻法,留针30~60分钟,一般每日针1~2次,重者可隔4小时针刺1次。

(二)气血凝滞

症状  兼见腹痛固定不移,拒按或有积块,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涩。

治则  行气通腑化瘀取足阳明、任脉经穴为主。

处方  天枢 上巨虚  中脘  手三里

方义  天枢为大肠之募,可疏通大肠,和营通络,上巨虚为大肠之合,功善通肠化滞;再配腑之合中脘,大肠经穴手三里,共达通腑行气化瘀之目的。

治法  毫针刺用泻法。

耳针

取穴  阑尾、下脚端、神门。

刺法  强刺激,捻转后留针20~30分钟,1日1~2次。

水针

取穴  阑尾、腹部压痛点。

方法  用10%葡萄糖注射液,每穴注射5~10亳升,注射深度0.5~0.8寸,每天1次。亦可用蒸溜水或0.25%普鲁卡因穴位注射,每穴5毫升。

〔应用例案〕

兰××,女,成年。自诉:右少腹部突然剧痛,阵阵发作,逐渐加重,延续数小时,自服西药止痛,不能缓解,遂送某院急诊,血象检查:白血球12400,中性球80%,淋巴球18%,体温38.7℃,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患者畏忌开刀,故转到中医院针灸科求治。查:右少腹部急痛,手不可近,右足屈而不伸,天枢穴附近压痛拒按,脉滑数,苔薄腻微黄。治取阿是穴(马氏点)、天枢、足三里。手法重泻,留针三小时,每半小时行针一次。出针后不久,排出大量便。即要求进食。直到次日痛不再发,饥饿索食。复查白血球10000,继续观察不再针矣。第三天,自觉症状良好,白血球8000,中性76%,病愈出院(摘自《陈应龙针灸医案》)。

〔文献摘录〕

急性肠痈:血海、委中、阴陵泉、地机、三阴交、行间、天井、曲池、合谷,强刺激。慢性肠痈:气海俞、大肠俞、居髎、冲门、血海、阴陵泉、三阴交,痛点用艾条灸(《中国针灸学》)。

针刺治疗阑尾炎590例,其中急性单纯性者500例,伴有局限性腹膜炎者78例,阑尾包块12例,治法:主穴:足三里、上巨虚(或阑尾穴),均取双侧。配穴:体温超过38℃者加曲池,腹胀者加大肠俞、次髎。操作:用泻法,留针1小时,根据病情轻重,每日针治1~3次,直至压痛完全消失。近期疗效:痊愈356例,占60.3%,好转162例,占27.5%,无效72例,占12.2%,无1例死亡,有18例好转后行手术治疗。平均住院6.3天。随访观察:对治愈及好转之急性单纯型阑尾炎391例,作一年半的随访,复发率占42.2%,在随访超过四年的153例中,复发率为41.3%(《中华外科杂志》)。

复习思考题

1.什么叫肠痈?其发病原因是什么?

2.如何预防痈病的发生?

3.肠痈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4.治疗肠痈的主穴是什么?

5.简述食滞中阻和气血凝滞肠痈的针灸处方和方义。

6.在针灸治疗肠痈中应如何随症选穴?


说明:在光明中医函授大学的教学安排中,关于各种疾病的具体治疗方法,学员应在学完前两年的中医基础课程后才能学习。光明中医网校摘录光明教材中此类治病内容,是为了供学员参考。学员至少要学完光明教材概论课程,理解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风热暑湿燥寒、表里寒热虚实等概念后,才能理解这些治疗方法。

使用方药治病应了解本草药性、方剂配伍基本知识,使用针灸治病应了解穴性、手法、禁忌,因此学员应踏踏实实打好基础,切忌贪多求快,否则欲速则不达。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www.gmzyw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72080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