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示

兴中明医旗下光明中医网校logo  系统自学中医第一平台

搜索

徐仲才教授运用小青龙汤治喘经验谈

浏览: 发表时间:2020-03-14 11:00:00

著名老中医徐仲才先生系上海中医学院教授,秉承近代儿科名医徐小圃家传,又师事近代名医祝味菊,兼擅儿、内两科之长。尤其在从事医疗活动五十余年的过程中,对于治疗哮喘、久咳、久泻等疾病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临证经验。其中运用小青龙汤治喘颇多得心应手之处,现予以介绍。

小青龙汤出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一般认为是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证。本方由麻黄、白芍、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六味组成。徐老认为凡哮喘辨证属寒实者,或名冷哮,应首先考虑采用本方治疗。其见证有:发病时喘息气促,喉有哮鸣音或水鸡声,咯痰色白清稀,或多泡沫,胸膈胀闷,面色晦滞,口不渴,或口干不欲饮,舌苔薄白,或白腻,舌面滑润,脉弦滑,或浮紧等。治疗中一般不用小青龙汤全方。如在喘而无表热的情况下,桂枝、白芍两药也可不用,只在出汗较多时,可去桂留芍,以敛阴和营。至于冷哮患者素体阳虚,或由于病情演变,阴盛阳微,尤其是肾阳虚亏,摄纳失职,在治疗时既要温肺平喘,又须扶阳益肾。遇到此等病例,除喘息气促更为明显外,多有精神萎靡,怕冷,肢体不温,面色苍白或晦滞,口唇发紫,头汗涔涔,舌质淡胖,脉细无力,或不浮反沉等。徐老常于小青龙汤方中加用辛甘大热之附子,以温肾阳而去沉寒。有时附子与局方黑锡丹6~9克(或包煎)同用,以增强温阳纳气之力。


祛痰降气对治喘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徐老认为,小青龙汤方中细辛、干姜、半夏为温化痰饮要药。如咳喘气逆、痰涎壅盛,《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是祛痰降气的较好方子,常与小青龙汤配伍应用。关于本方几种药物的功能,元·朱丹溪曾扼要地予以分析:白芥子主痰,下气宽中;苏子主气,定喘止咳;莱菔子主食,开痞降气。其中白芥子既可祛痰,又能散寒温中,用于冷哮,颇为相宜。但也有人畏其性味辛辣而不用,其实配伍成方,多数人还是可以接受的。至于莱菔子生者有异味,但炒熟后可有所改变。方书载称本药炒熟能定咳嗽痰喘,又长于利气,且有消导食积,通利大便作用,当根据辨证酌情使用。

关于本方中最能起主导作用的药物问题,徐老认定方中麻黄是宣肺平喘的主药。通过多年临床实验和现代大量药理实验结果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其他药物也有不同的平喘功能或起着协同作用。徐老又指出:麻黄有生炙两种,生者发散力大,宜先煎去沫,水炙则表散力较缓,若不须表散,可用蜜炙。至其剂量,对于成人哮喘,生麻黄一般用69克,炙麻黄一般用9克左右。个别病例酌情增加。小儿剂量可参照成人剂量酌减。试举病案于后:

患儿男性,8岁。在襁褓中有奶癣史,直到断乳后才逐渐消退。平素面色㿠白,容易感冒。三岁时开始病哮喘,常在春秋二季发病,且有逐年加重趋势。此次发病,自去秋至今年初春迁延不愈,时轻时重,夜半发作,起坐不安,喉有哮喘音,咯痰色白不畅,颈以上有汗,神疲肢冷,面色青灰,口不干,舌苔薄白,脉细弦,治以扶阳敛阴,祛痰平喘。方拟:

炙麻黄3克,生白芍6克,熟附片6克(先煎),煅龙骨24克,炙  辛0.7克,制半夏6克,苏子9克,炙甘草3克。服10剂后哮喘缓解,尚有咳痰胸闷,原方加白芥子6克,另服胆麻荚片(猪胆汁膏、麻黄膏、皂荚、拳参),每日3次,每次2片,服后哮喘基本控制,咳痰亦少,以后改服丸调剂理,随访一年未发。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www.gmzyw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72080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