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医学所称的中焦胃口病系泛指脾与胃、肝与胃、胃与肠、胃与胆、胃与心所关联而一时又难以区分的同胃的症状相似的一类病证而言,故有九心痛之说。仅就胃脘病从病机病因病证论之,可分胃虚寒、胃实热、胃寒肠热、胃热肠寒、脾胃不和、肝气犯胃、胃心痛、胃反、虫心痛、心腹痛、鼓胀、膈气痰结、哕逆、痞气、酒癖、伤胃吐血、胃中风、胃脘痈……。随之在治疗法则上通常可见罹于虚寒治以温中;罹于实热治以泄火;罹于气滞治以疏导;罹于腐瘀治以化浊;罹于湿痰治以渗利除痰;罹于虫积犯胃治以温脏安蛔;罹于酒癖治以消积……。综而言之,不外两大治疗原则,即调补胃气和升降胃气。而调补胃气多从补脾温中着手,升降胃气则多从泻热除滞开端。病因基于虚实寒热偏盛导致本病的发生发展,故认为胃气旺则得治,胃气衰败则难治。
病因学及诊断要点
《圣济总录》披露:胃脘痈由寒气格阳,热聚胃口,寒热不调,血肉腐坏,气逆于胃……。所陈述的病情当视为急证的演变过程,实则据临床观察,胃脘痈的形成是由胃脘痛渐变而来。现代临床医学所诊断的浅表性胃、炎浅表性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改变,从中医临床对照,符合胃脘痈。多年临床实践证明,胃脘痈从病因学来分,可归结为胃阳虚与胃阴虚两型。而胃阳虚多见于浅表性胃炎,病在气分。胃阴虚多见于萎缩性胃炎,病在血分。从胃镜下和病理所见也可以看出病变的顺序,由浅表渐蒌缩的轻重演变,因而视为胃阳虚病势在表里之间。胃阴虚病势在里,气分趋轻,血分趋重,故尔治法两者迥然不同。
按本病的发生发展,多与情志病因学、气候病因学、饮食病因学分不开。其病源多起于脾肾二经虚衰。因为肾虚无力涵肝,致肝横侮于脾,脾运失职,累及胃府,生化功能失调,久而久之由胃脘痛屡屡发展为胃脘痈,此脏腑相关学说之特异。实其脾肾虚衰导致本病之成因。它的依据:可见统计的二百九十九例之慢性胃炎中,年龄从45一70岁之间占总数的66.89%,男性占70%,女性占30%。从统计数字表明:年龄组显示本病多发生于中年之后到暮年之际,也基本符合七七四十九岁天癸竭,肾气衰之说,况且男多女少足以证明肾精耗损与本病的涉嫌。从职业而论,干部多于工人,工人多于农民,由斯不能忽视脑力劳动者与本病的牵连。诚不视为老年病欤!此其一也。情志的变态,足能导致本病的发生,因为抑郁、兴奋、忧思、恐惧、悲伤,以致损于脾害于胃,出现拒食少食,或暴饮酗酒,结果招来食不运化,不消为积为痞,而病成矣,此其二也。气候病因学实属值得研究,由于寒冷的刺激,胃纳不振引起痛楚,酷暑暴饮冰食过多引起胃痛。春伤于风,夏伤于暑,冬伤于寒,均能波及于胃,此其三也。
胃脘痈(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的特点,按我的临床治疗经验,从望闻问切四诊来说,有如下特殊之点,即:
1.病人形态上的改变。凡经确诊为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其病人之面容呈现一派苦楚,面垢少华,精神萎靡不振,心理状态敏感,多讳疾忌医。体重一般急剧下降,往往在三个月内体重要下降3一10公斤左右,占体重的十分之一强或弱,此际病人并不感到十分关注,疑为劳累过度或营养不良所致。体重如此剧减,此不同于一般胃脘痛,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粘膜脱垂,胃下垂,乃是萎缩性胃炎特有的病理现象。临床经验证明,体重每轻一分,病情加重一分,呈反比例发展,无可置疑,此乃消谷为痨之演变。体重的剧减,称为胃痈恶兆现象。
2.舌象的变异。胃脘痈之初期即浅表性胃炎阶段,舌体多胖,舌周边多齿痕,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舌面覆以津液,还显得舌面有神。此乃胃郁热之征,病在气分。若胃脘痈之中晚期,即萎缩性胃炎或伴肠上皮化生改变,舌体多薄而瘦,舌尖呈香蕉形,舌质绛(紫),舌面全无苔,呈猪腰子之状,舌面赤红,此病在血分。临床经验表明,舌质愈红愈无苔,舌质愈赤红,病势发展愈快愈险恶。反之,病情愈好转,舌质随之变淡,渐而在舌的周边往里浸润性黄色苔出现,这可说明胃气来复,水火济济,水之来复,真火得旺,进而胃阳得以宣发,阴助阳生,病势有所转机。反之舌面光滑无苔而赤紫,不见苔叠覆被,此乃脾胃之气频临险境,阴阳互不为根,陷于阴阳离绝之势,预后每每不良,如是舌象称为李氏镜面舌。
3.脉象学之特点。本病在脉学从三部九候的举按推寻所见,多呈弦实有力,偶亦有弦细。按病久当虚,理应见诸入里之脉为弱,今脉来反而刚劲有力,如此脉证不相切符,这并不能意味着病人元气未损,误认为脉来有神,病起霍然。此乃格阳脉象,阴不内守,独阳外越,强弓之弩。大凡见此脉象证明病势在发展。例如我在肿瘤医院临床期间,曾观察十几例肿瘤病人(胃癌六例,肝癌二例,肺癌四例),术前脉来均为有力,但当肿癌术后,脉来和缓,但术后四个月脉来由弱变弦变洪大,结果肝癌复发而不治。从上所述不难看出,肿瘤一旦根治术获得成功,由术前的脉来实大,瞬间转为脉来和缓,可见病之存在反应脉大,病之除掉则脉来反应呈弱,这抑或是机体对病变的感应现象。由此可见病势左右于脉,而脉象又说明于病,因之称为胃痈排斥脉象。同样,萎缩性胃炎在治疗过程中,也因同一原理反应出脉来由弦实有力的艰难治疗阶段,走向得到显效的脉来缓弱的正脉阶段。这个差异表明此现象并不适于力学的推断,而是中医脉象学的特有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