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黄一药,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言其“味苦平,主惊痫寒热,热盛狂痉”,高校教材《中药学》将它归入平肝药中。然肝风作痉,实由热极生风所致,故成都中医学院独具慧眼,所主编《常用中药学》仍收牛黄入清热药类中。然天然牛黄价贵难得,故近来中成药配方中亦渐用人工牛黄替代天然牛黄,本人临床试用人工牛黄,竟亦取得满意效果,兹介绍心得体会如下:
一.疗效
人工牛黄末确有退热平喘的作用,我使用本药于兹十多年来,可回顾者有数百病例,有记载者近百例,其可重复性使我对人工牛黄退热平喘之效深信不疑。日诊病例颇多,遇小儿高热,每先以人工牛黄末配服(冲服)后再临证处方。本药对成人热痰、壮热亦有一定效果。每服药后10至30分钟即发生效果。
随选病例如下:
病例一,孔××,男,1岁4个月。
一九八七年一月十九日来诊,母诉:鼽咳多天,初起高热39.4℃,用以往来诊授予之方法:即自服人工牛黄末0.3克而热退。今诊得舌淡红、苔白,脉细滑,但疏小儿方清解余邪加杏仁止咳,痊愈。
病例二,陈××,女,10岁六个月。
8月13日来诊时发热咽痛五天,经某院诊为急性扁桃腺炎,注青霉素8次及服羚羊、紫雪丹等仍不退热,且觉注射部位疼痛,口干渴饮,欲吐不吐,胃纳不佳,咳嗽,汗不多,大便少。检查:T39.8℃,面赤体倦,目无黄染,舌红苔黄,咽充血,脉象濡数,双侧扁桃腺红肿(+++),心肺肝脾(一),全身无皮疹,表浅淋巴结未触及,注射部位未见异常。
此证为胃热乳蛾,清药不解,我不用传统套方清咽利膈汤等苦辛之剂,而遵叶天士旨意,用甘凉清降法,即以人工牛黄末1克分3次冲服,并疏下方:生石膏(先煎)12克、苇茎12克、杨桃汁一个(冲)、鲜西瓜皮一块、蝉蜕5克、葛花3克、甘草5克、土牛膝8克、生麦芽10克、瓜篓皮9克、冬瓜仁10克、白薇3克、小环钗9克、糯稻根须9克(洗去泥)、莲子肉(去心)10克。服后乃愈。
病例三,杨×,女,6个月。
夏月某日,高热多天,痰鸣喘促唇绀,双肺布喘鸣及干湿罗音,按叶天士法,昼夜竖抱勿倒,以人工牛黄末冲服,五分钟后喘定热退,后再以苇茎汤加石膏、川贝而痊愈。
对人工牛黄退高热的普遍疗效,笔者曾在1980年广州市中医抗高热会议上介绍,1981年广州中医学会学术年会亦介绍此药,后广州有“速效伤风胶囊”问世(内含人工牛黄,扑热息痛、咖啡因、扑尔敏)。然而临床遇壮热或热喘,我们才用牛黄,若普通伤风,则嫌其病轻药重。
二.剂量
高校教材《中药学》所用牛黄剂量为0.05~0.3克。
由于我们使用人工牛黄甚多,其常用剂量一种为0.5克适于一岁以下,酌情分为二、三次冲服;一种为一克,适于1岁以上,高热时即服1/3,开水冲服。成人一次1克,2小时后热未退者可再服一次。所用剂量不必过于拘谨,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常用中药学》中用天然牛黄亦有用至八分者(2.7克)
三.副作用
据我们长期观察,此药安全有效,几无副作用,虽外感高热亦即用,并未见引风入骨,如油人面之弊。由于剂量少,小儿亦易于接受,美洲中医学院来我院进修生马克先生,带来小儿患扁桃腺炎发热,不肯注针,不肯服新雪丹(因含穿心莲味较苦,易吐),遂服人工牛黄而效。人工牛黄微苦性寒,极个别患者服后亦有呕吐便溏,但分多次,或和些许白糖则更易服用,亦不会吐利。当然,我们是按中医辨证使用的,高热多为实热,故用牛黄每效,若遇真武汤证之浮阳发热,或已极虚欲脱的,我们即不用它。
《名医别录》论天然牛黄能堕胎,然后世妊娠用药禁忌歌中并无牛黄,人工牛黄是否有此副作用?我们尚未观察到,但在儿科用此药当不成问题。近年中山医科大学资料提出G一6PD缺乏症患儿不宜用牛黄,为避嫌,我们遇此乃改用它法退热,其中机制当宜进一步研讨。
四.特殊情况下的使用
(一)新生儿高热
我们参照《外台秘要》载:“小儿吃乳不稳,三日至七日以来觉壮热,颜色赤,鼻孔黄,即恐作摄口!烧竹取汤半合,和少许牛黄与吃。”新生儿既然可用天然牛黄,我们用人工牛黄退新生儿高热,亦取得满意效果。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
此病本虚可知,原不宜滥用苦寒致伤心脾,但遇新病高热症急,急则治标,用少量牛黄苦甘凉总比其他大苦大寒之剂为好,现举例如下:
病人林××,男,不到14岁。患再生障碍性贫血,严重贫血,几经住院治疗无效,在家用中药治疗。一日冒风发热咳嗽,T39.2℃,右肺可闻干罗音,呼吸稍促,苔黄脉数,冲服人工牛黄0.3克,热遂退减,再服甘寒苇茎汤加健脾之剂而热解。
亦有再生障碍性贫血输血反应高热,呈病邪实热状,用本药而退者。
五.对本药的展望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此药不失为一种中药退热良剂,具有高效、速效、剂型小、副作用少的特点,在儿科急症治疗及剂型改革工作中实有极广阔之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