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示

兴中明医旗下光明中医网校logo  系统自学中医第一平台

搜索

针灸学——小儿遗尿(尿床)

浏览: 发表时间:2020-05-26 11:00:00

遗尿,是指3周岁以上的小儿,睡眠中小便经常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俗称:尿床。

〔病因病机〕

肾主闭藏,司气化,膀胱有贮藏和排泄小便的功能,若肾气不足,下元不固,每致膀胱约束无权,而发生遗尿。肺主一身之气,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功能;脾主中气,有运化水谷而制水的作用,若脾肺气虚,上虚不能制下,膀胱约束无力,因而发生遗尿。

〔辨证论治〕

体针

(一)肾阳不足

症状  睡中遗尿,醒后方觉,一夜可发生1~2次或更多,兼见面色㿠白,智力迟钝,腰膝痠软,小便清长而频数,甚则肢冷恶寒,脉沉迟无力。

治则  温补肾阳。取任脉、督脉穴为主。

处方  关元  中极  肾俞  膀胱俞  太溪

方义  取关元、中极、太溪补益肾气;肾与膀胱相表里,故可取膀胱俞和中极,俞募相配。肾气充实,则膀胱约束有权。如睡眠深沉加百会、神门以补气调神;小便数遗灸大敦,大敦为肝经井穴;肝经绕阴器,过小腹,灸之温通阴器,可止遗尿。

治法  毫针刺补法、并灸。留针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6次为一疗程。

(二)肺脾气虚

症状  多发生于病后或身体虚弱者,睡中遗尿,但尿频而量少,兼见面色㿠白,精神倦怠,四肢乏力,饮食不振,大便稀溏,舌质淡,脉缓或沉细。

治则  补益脾肺。取任脉、手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处方  气海  太渊  足三里  三阴交

方义  气海属任脉,能调补下焦;足三里、三阴交补益中气,太渊补益肺气。诸穴相配,使脾气能升,肺气能降,膀胱得以制约,则遗尿可止。如便溏加脾俞、肾俞以健脾温肾,尿频数加百会、次髎以补气调小便。

治法  毫针剌用补法,并灸。

耳针

取穴  肾、膀胱、缘中、脑、枕、尿道区敏感点。

刺法  中等刺激。每次选用2~3穴,每日1次,留针20分钟,亦可耳穴埋针。

头针

取穴  足运感区、生殖区。

剌法  沿皮刺,捻转1分钟,或用电针,留针15分钟。

〔应用例案〕

黄××,男,12岁。自诉:自幼即有遗尿,不分冬夏,每夜尿床。白天小便频数。查:无重要异常可见,诊断为遗尿症。治取关元、三阴交、百会、内关、气海。关元、三阴交得气至阴器,其它得气即留针,每次各穴均留40 分钟。针第一次即停止尿床,针四次后,白天已能隔四小时小便一次。一疗程结束,间歇四天,每晚不需父母叫唤,能自行起床小便,但次数较多,平均要三、四次。二疗程结束后,无尿床现象,晚上小便次数亦已减少(摘自《现代针灸医案选》)。

〔文献摘录〕

遗尿:气海、关元、阴陵泉、大敦、行间(《类经图翼》)。

遗溺:神门、鱼际、太冲、大敦、关元(《针灸大成》)。

针灸治疗小儿遗尿43例。均为7~15岁的小学生。病程最短者为1年,最长者达8年以上。取穴:第一组处方,取大敦、三阴交、关元、百会;第二组处方,取太冲、太溪、丹田、中极。操作:每日于睡前治疗1次,不留针。针后施以艾条灸法,灸3~5分钟,百会只灸不针。10次为一疗程。疗效:痊愈者28例,进步者13例,无效者2例。治愈率为65.1%,有效率为95.4%(《针灸临床经验辑要》)。

针刺小儿遗尿85例,其中男54例,女31例,年龄最小者3岁半,最大者62岁,其中3岁半4岁者2例,510岁者29例,1118岁者45例,11年以上者8例,多数患者自幼年即有此症,少数病人从58岁起发病,个别患者系成年以后发病,大部分患者每晚遗尿,少数患者每周遗尿35夜,个别病例间隔时间更长一些,多数病人每晚遗尿12次,少数遗尿35次。部分病人兼有其他肾虚见症。如头晕,腰痠,腿软,记忆力减退,白天多尿等,成年病人则因患此症致精神负担过重,从而加重了病情。以肾俞、关元、三阴交、中极为主穴,足三里、阴陵泉、膀胱俞、太冲、百会等配穴,每次用2个主穴,或选加1~2个配穴,主穴分为3组,(1)三阴交(针)、肾俞(灸);(2)三阴交(针)、关元(灸);(3)三阴交(针)、中极(灸)。具体运用时有以下3种情况:(1)单纯应用1组主穴;(2)两组主穴交替应用;(3)主穴与配穴并用。三阴交穴可左右交替应用.每次只针1侧。每日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经治疗后,显效者33例,(治疗1个疗程者8例,2个疗程者18例,3个疗程者13例);减轻者41例,无效者5例,( 治疗1个疗程者3例,2个疗程者2例),有效率为94.1% (《针灸医学验集》)。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遗尿?

2.小儿遗尿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3.肾阳虚遗尿和脾肺气虚遗尿的症状有何不同?

4.简述遗尿证的针灸处方、方义和治法。

5.请举例叙述二种其他治疗方法。


说明:在光明中医函授大学的教学安排中,关于各种疾病的具体治疗方法,学员应在学完前两年的中医基础课程后才能学习。光明中医网校摘录光明教材中此类治病内容,是为了供学员参考。学员至少要学完光明教材概论课程,理解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风热暑湿燥寒、表里寒热虚实等概念后,才能理解这些治疗方法。

使用方药治病应了解本草药性、方剂配伍基本知识,使用针灸治病应了解穴性、手法、禁忌,因此学员应踏踏实实打好基础,切忌贪多求快,否则欲速则不达。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www.gmzyw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72080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