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虚实”为八纲中的两纲,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病机和辨证概念。《内经》中对虚实问题有不少精辟的论述。但经文言简意深,如果随文释义,片面理解,便不能很好地正确领会,影响其对实践的指导价值。同时“虚实”两字的含义也有多种不一,概念不可混淆。兹分述如下:
一、病机的虚实
《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总是指邪气而言的,有邪才有实,无邪便无实。邪有多种,除了外感之邪外,诸如水湿停滞、痰浊壅塞、食积便结、瘀血留阻等凡不当停而停,不应留而留的都属邪实。“虚”总是指精气而言,如人体之精神营卫、血气、津液等,如果这些宝贵物质来源不足或消耗流失过多,都可导致正虚。
实际上,实证与虚证的形成,并不如此简单。同样感受外邪,亦有虚实之异。其关键不仅在于邪的性质,更主要地却取决于正气的盛衰。在邪正斗争中,正气有足够的抗争力量,多为实证,反之每为虚证。至于正气的盛衰,也没有绝对的标准。《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里所谓“其气必虚”也只是相对而言。指的是邪正力量的对比。不论其人正气强弱如何,只要邪大于正,便是正虚。亦有素体强健,偶因饮食、劳倦、情志、寒暖等因素,使卫外机能暂时下降,外邪便乘虚而入;或整体不虚,只是机体某一脏器或局部存在薄弱环节,亦可为邪之所凑。
在疾病过程中,虚证与实证,常交互错杂,它们既可同时存在,各有主次,亦可互为因果,相互转化。或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
基于上述邪正虚实的理论,临床治疗采用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亦有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如实证以驱邪为主,邪去则正安。但《内经》谆谆告诫“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考虑到驱邪不可伤正,必须掌握分寸。正气受伤,反而助长邪气。亦有在驱邪的同时适当配些扶正之品,其目的无非在于帮助正气使更好地战胜邪气。《伤寒论》小柴胡汤治邪在少阳,内有人参、甘草、生姜、大枣以益气和中,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虚证以扶正为主,正胜则邪却。上述“谷肉果菜”等饮食营养,扶持正气,可以战胜余邪。再如大便秘结一般属于实证,当用攻逐泻下之剂。但温病后期及老年之人,由于津液枯涸所致者,用玄参、麦冬、生地等增液行舟;亦有元气虚衰,推动无力所致者,用人参、苁蓉、或半硫丸之单以治之者。虚者补之,在应用中有时亦可适当选加驱邪之剂,使更有助于扶正。如名方六味地黄丸是补阴的代表方,其中丹皮凉血清热,茯苓泽泻利水通淋,三味清泄下焦湿热,益可增进滋补肾阴之功。在临床上,对某些虚证,有时也用驱邪法治之。如妇女干血痨,由于内有淤血,新血不生,症见经闭不通,形肉消瘦,皮肤干燥,面色萎黯等一派虚弱症状。治疗却用大黄䗪虫丸,化其血瘀,通其闭结,使干血除而新血生,从而恢复其青春活力。由此可见通其不通,泻其当泻,使气机条畅,实质上起着补虚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参可用于泻实,大黄可用于补虚,关键在于精确的辨证。
二、生理的虚实
人体经络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络脉、孙络,遍布全身,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经络中营卫气血渗灌流法,循环不已。经脉气血在运转过程中,内外、上下、左右有消长,有倾移,有多少,不停地在动态变化之中,有时经脉充盈,络脉虚少;有时络脉满实,经脉偏减。犹如大海江河沟渠之有潮汐。这种消长盈虚的波动都有一定的幅度范围,并受着四季气候,月亮圆缺,饮食、昼夜、动静的影响。如《灵枢·经脉》:“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光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卫气的运行,昼日偏盛于体表阳分,入晚趋向于体内阴分。《素问·脉要精微论》描述四季脉象春日浮,夏日在肤,秋日下肤,冬日在骨等春夏盛于表,秋冬盛于里的现象。《素问·血气形志篇》等论述了十二经脉气血多少的常数。《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了“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以及“人卧血归于肝。”《素问·五脏别论》则云“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指出了肠胃道中虚与实的交互变化。
以上经络、气血、胃肠的虚与实,都是生理性的,不属于病理范畴。正如《素问·离合真邪论》所说:“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
三、天时的虚实
《灵枢·岁露论》云:“乘年之虚,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命曰三实。”这里的“三虚”“三实”都是指自然界而言。“年”之虚盛是指每年五运六气的不及或太过。运气太过不及,往往与某些疾病的流行有关。月球的运行,月圆为实,月缺为虚。它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亦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如脉象的变化,精神情绪、妇女月经等等,越来越为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此外,《内经》中每把正常四时之风称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反常气候之风称为“虚风”。可以伤人致病。
这种“虚”“实”是《内经》中又一种特殊含义。
四、治法的虚实
《灵枢·九针十二原》《素问·宝命全形论》均有“虚者实之。”其中“实之”是言补法。《素问·五常政大论》及《素问·针解篇》王冰注引《针经》文均有“无虚虚”其中前一“虚”字是言泻法。告诫勿用泻法以治虚证。
综上所述,虚实二字,词同义异。在《内经》中,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比比皆是。读《内经》者必须注意及之,又岂惟虚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