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此证属于中医“虚竭”、“肿胀”范畴。心衰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有因心痹真心痛而引起者,有因久病肺喘肾不纳气而引起者,有因六淫内浸损及心脏而引起者。一但引起心衰,尤其是急性心衰,当务之急是力挽狂澜以救生命之危。
多年来,中医在治疗心衰方面已有许多临床报道,所取得的疗效是很显著的。但也有部分同道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所取疗效是否为西药强心甙等起的作用呢?然而事实是不容怀疑的,笔者深有体会。这些我们姑且不谈,我们就谈谈难治性心衰。
难治性心衰,也称顽固性心衰,它指的是经过应用西药如强心甙、利尿剂等等常规治疗而心衰不能控制的病例。难治性心衰,一直是西医临床一个棘手的问题。因此,近年来西医除传统的洋地黄强心甙类制剂如西地兰、地戈辛等,以及利尿剂如双克、氨苯喋啶、安体舒通等(现这些药物仍是心衰的常规首选王牌),也在不断地研究开发新方法、新药物。如血管扩张剂硝普纳、消心痛;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如壬肽、抗压素、甲硫丙脯酸;新型强心药如氨联吡啶酮;新的β受体兴奋药如吡丁醇等等。这些药物,临床或单用,或联用。但遗憾的是这些药物各有利弊,副作用还难以完全避免。至于对难治性心衰的疗效,有些尚待临床验证肯定。如近来王新民报道以甲硫丙脯酸治疗难治性心衰31例(心功能Ⅱ级22例,Ⅳ级6例),结果显效25例(能平卧、浮肿消退、肺湿罗音明显减少、异位心律消失、肝大缩至正常),有效3例,无效3例。而王子时等用此药的结果,24例难治性心衰,显效5例,有效14例,无效5例,与前者报道差别很大。且此药不宜用于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狭窄的病人,使用不当可致低血压。其他不遑详举。
中医治疗难治性心衰自然不是什么新鲜事,近年来报道陆续增多。心衰多为久病,证见水肿胀满、呼吸少息、喘悸不得平卧。大抵不外气阳两虚。气虚则血滞,脉无鼓动之力,阴血壅积外泛为水;阳衰则阴盛、水火不济,气逆上犯而凌心。叶天士云:“浮肿渐起自下,是水(肾)失火(心)而败”;“肾少摄纳,元海不固,气逆上犯,是肿胀之萌”。此吴鞠通所谓“肾水上凌心”之证。痹犯内脏,所致肿胀喘悸(西医所谓风心病)。吴鞠通说:“痹者,闭也。初病在络,经误治成久病,延及脏腑矣”。又说:小便短而腹胀,肚脐突出,是内而脏腑,外而肌肉,无不痹者”,故有“肾水上凌心,心悸短气,腹胀胸痹”之证。因之,中医治疗心衰,大法以通阳刚补为主。叶天士说:“古治胀名家,必以通阳为务;通阳刚补,是为虚症内伤胀满治法。”次则健脾利水,“腰以上肿当发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先喘后胀治肺,先胀后喘治脾”,皆是辨证的先哲明训。
据近来三组68例顽固性心衰的临床报道,近期治愈32例,显效(缓解)28例,好转4例,显效以上平均占88%。
如王长印以人参四逆汤合生脉散加减(五味子、干姜、甘草、麦冬、葶苈子、附子、人参、黄芪、桂枝)治疗30例顽固性心衰,近期临床治愈17例,显效8例,好转4例,无效1例。杨顺坤亦以通阳益气法治疗23例顽固性心衰(附子15~30克、党参24克或人参6克、桂枝9克、川芎12克、赤芍15克、红花6克、葶苈子12克、车前子30克、炙甘草9克),结果显效20例。大抵通阳刚补是本,利尿活血是标,附、桂、参、芪之药必须足量方可获得显效。
如是因痹而致之心衰,亦不离重用益气通阳、唯活血化瘀之药可见佐助之力。如吴燊荣以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40克,当归、川芎各15克,赤芍、桃仁、红花各12克,地龙10克;亡阳欲脱加人参、附子;阴虚血燥加女贞子、旱莲草;热咳加车前子)治疗15例风湿性顽固性心悸(心功能均Ⅳ级),用药最少15剂,最多25剂,全部心功能恢复到Ⅰ级。值得提及的是,活血化瘀只能是先达缓解心衰以扶助通阳刚补之剂,治本收功,终须补益肾中真阳。吴鞠通早已告诫此点,他说:“将来治痹,须峻补肾中真阳”,这是应引起注意的。
〔参考资料〕
1.杨顺坤:温阳益气活血利水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23例,云南中医杂志(1):16,1986
2.王长印:自拟强心汤为主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吉林中医药(2):26,1986
3.吴燊荣: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慢性风心病顽固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杂志(2):8,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