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示

兴中明医旗下光明中医网校logo  系统自学中医第一平台

搜索

学与用(治学)

作者:马有度 浏览: 发表时间:2020-07-06 10:00:00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唐代大诗人陆游的这两句诗极富哲理:要想深入地认识事物,单凭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亲自实践才行。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也极力强调把实际知识与书本知识互相印证,既可以检验书本知识是否正确,又可以使实际知识得到更深一步的科学说明。他说:农民熟识田野生物,但不通晓书本的意思;读书人通晓书本之意,却又不识田野之物,所以必须实地观察生物,再对照书本的记载。他的名著《昆虫草木略》就是这样写成的。清人廖燕还把实际知识比喻为“无字书”,用以告诫求学者:要想获得完备的知识,单靠读有字书是不够的,还须到实践中去读“天地万物”这本“无字书”。倘若只读书本,完全不接触实际,那只是“死书”而已,是毫无用处的;只有紧密联系实际,才能把书“读活”,正如鲁迅所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要把中医书籍读活,就必须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学了就用,在应用中再学,效果更好。姜春华就深有体会,他在回忆录中专门写了一节“看病读书结合”,记叙他少壮时看病,凡日间诊过的病人,入夜就查阅前人治验。自己处方治疗无效的,就借鉴前人治法的可取之处,并查考西医对这个病的认识,参照印证。实践使他体会到“在应用时的学习比平时泛泛的学习记忆得更好。”

金寿山也很有体会,他认为要把书读活,必须接触临床,才能体验得真切。例如《金匮要略》讲瘀血病人“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他最初理解为“渴不欲饮”。后来在临床上看到许多肝硬化病人,往往诉说口中粘腻,才恍然悟出,《金匮》说口燥而不说口渴,是言其口中粘腻,并非“渴不欲饮”。

学与用(治学)

研读医书,不仅在于明理,而且在于指导看病,切忌脱离临床,纸上谈兵。还是金寿山说得好:“临床决不可少,脱离临床的理论是空头理论,即使讲得头头是道,耍的是‘花枪’,中看不中用。”所以,自古以来,著名医家不仅重视博览群书,尤其重视临床实践。陈修园、程钟龄等许多名医都主张白天诊病、夜晚读书,意在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就连清代作家吴敬梓也深明此理,他在《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中写道:“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因为缺乏临床经验,医疗效果必然不高,岳美中在回忆录中就谈过:“我行医之初,靠书本上的一些知识辨病投方,疗效并不高。”因此,古今医家在独立诊病之前,大多先要跟师“侍诊”,就是为了看看书本知识怎样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并吸取老师的宝贵经验。

上海名医丁甘仁,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他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已形成一套经过千锤百炼的常规成方,卓有显效。其弟子经过跟师“侍诊”,先吸取老师运用这些成方的宝贵经验,然后再独立诊病,就比较心中有数,临床疗效也能较快提高了。广州中医学院邓铁涛教授在年轻时曾先后跟随父亲及几位不同派别、各有专长的老师实习,收获甚多。例如,他亲见其父使用仲景治产后腹痛的枳实芍药散,治愈一例需注射吗啡方能暂时止痛的产妇,才体会到这个既简单又不属止痛之剂的药散,确有惊人的效果。

当然,临床经验主要还得靠自己在医疗工作中去积累,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知识和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东西。聪明人不仅“听到一次,思考十次”,而且“看到一次,实践十次。”实践的次数愈多,经验愈丰富,人也就愈聪明,正如日本谚语所说:“智慧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经验的硕果。”只有经过医疗实践的锻炼,医疗能力才能逐渐增强。光明中医函大响亮地提出“寓医理于临床”的方针,强调就地拜师学艺,早临床,多临床,在临床中去求得真知,在看病中去提高看病的能力,无疑是一条正确的途径。许多名老中医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临床治病,最重要的就是掌握临证规律,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一是灵活变通的特殊规律。掌握了前者,才能对常见病证应付裕如;掌握了后者才不至于面对疑难病证束手无策。二者不可偏废,所以说:“临证贵在知常达变。”

对于初临床的中医来说,首先要特别强调“知其常”,打好扎实的基础,切忌好高鹜远,对常见病的一般诊治规律还未掌握,却去侈谈奇难怪症和罕用方药。这样做必然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感冒就是常见病中之最常见者,就应从它入手。医学大家秦伯未先生给中医学院的学生专门作了一次“感冒论治”的学术报告。他强调指出:“作为一个大夫,不能做好感冒的辨证论治,甚至只用几种成药应付,或者是不能掌握感冒的一般治疗规律,而偏偏能治温病、伤寒等复杂的病证,都是很难想象的。”

掌握常见病的一般诊治规律,首先要熟练地掌握其基本证型的诊治。例如,感冒和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为基本证型;泄泻以湿热、伤食、脾虚三型多见;胃痛以虚寒和肝胃气痛二型为多。要处理好这些常见病及其基本证型,又要从浅近的常用方药着手。徐灵胎在《慎疾刍言》中说过:“学问之道,必由浅入深……所谓浅近者,伤风则防风、荆芥;感寒则苏叶、葱头;伤暑则香薷、广藿,疟疾则柴胡汤加减;痢疾则黄芩汤加减;妇人则四物汤加减;小儿则异功散加减。”

学与用(治学)

临证治病,牢牢掌握一些历代名方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些名方经过千锤百炼,如能正确运用,疗效甚佳。例如丹溪治病,凡遇气亏者以四君子汤,血亏者以四物汤,痰饮者以二陈汤,湿食者以平胃散,都以四方为主,更参解郁治之,药品不繁,每多中病。然而,使用成方治病,必须切合病情,不可以方试病,拘方治病。贵在根据病情,灵活变通。程钟龄就很善用古方,正如其弟子吴体仁所说:“大抵方药一衷诸古,而又能神而明之。”李聪甫在随师应诊时,发觉其老师很少使用完整的“汤头”,询问其故,老师笑道:“所谓‘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将来,你‘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了。成方与证相合,当可用之。但应知常知变,以方套病,误人深矣。”

要想做到知常达变,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但只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功到自然成。为了缩短这一进程,除了多读古今医案,多观察其他医生的处方得失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认真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教训。李聪甫说得好:“在实践中,一定会时有所感,时有所得。这些成功或失败的感受都是稍纵即逝的,必须以‘今日事今日毕’的态度记录下来。尤其是疑难病证的处方,要将理法方药一一叙明,并具存根。这样日积月累,自然能受其益。”魏长春在开业行医之初,即遵其师“处方要留方底”的临行所嘱,每诊一病均留方底。在诊余之后,则根据治疗效果随时总结,寻找短处,据此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措施,因而进步很快。并为他后来著文写书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总而言之,学习是为了应用,在应用中又能进一步地学习,所以读医书必须结合临床,临床中又要进一步读书,倘能这样,必然进步更快。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www.gmzyw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72080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