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内经》的理论原则,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虽然中医学是不断充实发展的,但许多医学上的新见解、新观点,仍然是在《内经》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学习中医理论,一是要懂得“一脉相承”,弄清其学术发展的渊源关系;一是要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发展理论。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提出“寓医理于临床”,就是这一思想方法的具体化。
如何学习中医理论,弄清学术发展的渊源关系;如何在临床实践中,以理论为指导,总结经验,不断充实和发展理论,达到“寓医理于临床”的目的。
《素问•六微旨大论》谓“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调经论》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篇》谓“……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谓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自汗出,为入腑(应作出腑)即愈。”这三条经文,第一条说明人体生命活动和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一样,是永恒不息的,而阴阳升降出入,则是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第二条说明升降出入失常发展到有升无降,即可产生危重证候,这种证候的预后,要视气的“复反”与“不反”而定,也就是要分析阴阳升降能否恢复正常。第三条说明卒厥之证,虽病在升降,预后亦可从阴阳出入方面——身冷、身和作出可靠的分析判断。说明人体的阴阳升降出入运动四者是相互维系的不可分离的。这些经文,虽出自不同的经典,论述阴阳升降出入失常的机理,脉络相通,如出一辙,在学术思想上是有它的渊源关系的。
阴阳升降出入,既然是人体的主要运动形式,故临床分析病机,无论病在升降,或病在出入,都可以从阴阳升降出入四个方面分析推理。再以四肢厥冷之证为例,四肢厥冷有寒厥、热厥之分,寒厥轻证只是阳虚阴盛,重证则阴阳不相维系,可出现阴盛阳脱之证。阴盛阳脱又可产生虚阳外脱与上厥下竭两证。前者表现在阴阳出入不相维系,证见四肢厥冷、身冷汗出而面赤戴阳;后者表现为阴阳升降不相维系,证见四肢厥冷、额汗气促而下利不止。两证虽表现不同,均为阴阳升降出入失常发展到不能相互维系阶段,故都可以四逆汤之类补火助阳、回阳固脱。《伤寒论》对此论述甚详,后世医案也介绍了不少这方面的经验。说明这种理论是经得起实践检验而又能指导临床实践的。
仲景在《伤寒论》中立四逆两法,四逆汤用于阳虚阴盛、阴盛阳脱;四逆散用于阳盛格阴。四逆汤回阳固脱,维系阴阳的升降出入,适应于虚证脱证,四逆散疏通表里上下,调和阴阳,适应于实证闭证。两个四逆方恰恰相反。能根据阴阳升降出入的机理,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推理,临床则可运用自如。以上两个病例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就是从两个不同侧面进行推理的,亦就是“寓医理于临床”的结果。所以,学习中医,必须在理论上融汇贯通,对学术上的渊源关系了如指掌。这样,观察分析病证的变化关系时,才能做到左右逢源。
理论上融汇贯通,运用时左右逢源,这并非高不可攀。只要坚持“寓医理于临床”的思想方法,通过读书(思考)—— 临床、临床——读书(思考)的多次循环反复,就可以逐步达到这一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