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豚汤出自《金匮要略》。我早年未用过此方,原因是对是否有奔豚这个病持怀疑态度。当时临证未深,并囿于奔豚“如豕之奔”的片面理解,认为哪里有小猪在腹中奔走的道理?后来临证涉猎渐广,遇到某些患者主诉腹中有气左右奔窜或上冲,始悟所谓“奔豚”实际是病者的一种自觉症状,并试用此方治疗,果然有效,从而对本方逐渐有所认识。而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在1977年10月,本方为我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当时有一女病者,49岁,以畏寒持续四年为主诉求诊。四年来畏寒异常,伴心悸心慌,自觉有气由下腹上冲胸,胸闷喜捶,食欲不振,难眠,性急,忧郁焦虑,如呆如醉而至生活不能自理。时际初秋,福州地区一般人仅穿单衫,而病者已着毛衣,且怕风不敢出门。脉沉细弦,舌淡红苔白腻微黄。此病乃肝气冲逆,心神不定。但畏寒如何解释?畏寒持续四年,知非外感;性急难眠,脉细弦,舌苔微黄,手足不逆冷,亦不似阳虚。揣思病者肝气冲逆缘由肝郁,木气横乘土位上扰心神所致。肝郁气逆,阳气被遏不能外达,故而畏寒。木郁达之,试用奔豚汤加减,连服十余剂,诸症显著好转,入冬反不畏寒。自治疗本例之后,十余年来我特别注意到,奔豚汤对更年期综合征、心脏胃肠神经官能症以及某些由于植物神经失调引起的病症,确有一定疗效。
通过临床实践,再反过来复习《金匮要略》有关条文,仍很有启发。《金匮》关于奔豚汤适应证的记载有两条:“奔豚病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奔豚,气上冲胸,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这两条经文把奔豚病的症候、病因、治法都作了概括性论述。气从少腹上冲咽喉或冲胸,是病者的主要自觉症,也是奔豚汤应用的重要标志;发作欲死是描述患者感到十分难受,痛苦难以名状,有的捶胸欲哭,个别的还出现周期性晕厥;腹痛只是举隅,有的并无腹痛,而是胸痛、胃脘痛或胁下痛,有的仅肠鸣有气左右走窜而无痛感;往来寒热也是象征性提示,有的出现但畏寒,有的则但畏热。总之,临证所见,病人表现多端,《金匮》则举其大要。其中“气上冲”(冲胸或冲咽喉,或仅觉腹中气逆)是辨证要点。本病的发生,多由情志怫郁所致,《金匮》说的“皆从惊恐得之”也是对七情因素致病的启示。由于情志怫郁,肝失条达,木气过强,横乘土位,并循冲脉上窜,故有此种种症候表现。
奔豚汤以葛根、李根皮为主药,一升一降,使郁逆之气上宣下行:黄芩、半夏、生姜苦辛寒热伍配,能调和胃气,调理枢机;白芍、归、芎调养肝血,血充则气有所附,不至妄动;甘草缓急迫,故此方是治奔豚病正方。心悸加茯苓,不眠加酸枣仁,头身痛加双钩藤,咽喉不利加木蝴蝶,肝胃热甚去生姜。
《金匮》治奔豚病,除本方外还有桂枝加桂和苓桂甘枣汤,后两方与《伤寒论》重。奔豚汤治杂病之奔豚病,后两方治伤寒发汗后的变证;前者治七情郁结之肝气冲逆,后两方治寒邪与水气搏结于下焦。临证应用不难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