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示

兴中明医旗下光明中医网校logo  系统自学中医第一平台

搜索

如何救治阴阳交

作者:沈炎南 浏览: 发表时间:2020-07-15 10:32:37

《素问·评热病论》对阴阳交病证,指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阴阳交,指热性病阳邪入于阴分,交结不解。证见出汗后即复发热,狂言,不能食,脉躁疾。死,说明阴阳交属危重病证。其病机是“邪盛精虚”。从正邪消长的变化来判断疾病之预后吉凶,从而强调精气与邪气在热病发展过程中的强弱存亡是疾病进退、生死关键所在,这对伤寒学说的“急下存阴”与温病学说的“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的理论,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阴阳交这一病名,后世谈得很少。如吴鞠通《温病条辨·原病篇》中虽有引述,但在各篇论述中亦无明确的辨证和治法。临床上很多人也不讲阴阳交,现在该病究竟属何病证?如何救治?兹就个人在临床上的点滴心得,临证所见,谈一点体会。阴阳交其病有二:一是温病邪恋气分;二是阳明腑实证。而其救治之法,前者用清法,后者用下法。举验案二则如下:

一、邪恋气分,用黄芩滑石汤加味

1972年5月,在广东省南海县某卫生院住院部,一周前接治一位农民患者黄××,女,27岁。妊娠五个月。16天前畏寒发热,汗出即复热,入夜尤甚,头痛,疲倦无力,精神差,食欲由减退至不能食,食则呕,已三天。经检查,西医诊断为肠伤寒。曾用西药氯霉素等治疗未见好转,症状加重,汗出辄复热(体温39.8℃),拟转院上送广州治疗。刚巧,广东省第四期西医学习中医班的一个组到该院实习,我去带教。一进院,该院即提出要求会诊。证见面色苍黄,无表情,身体瘦削,腹部隆起,小便短赤,舌苔淡黄而滑,脉滑数。此孕娠湿温,温邪留恋气分,拟清热利湿,投以黄芩滑石汤加味。处方:

黄芩9克  滑石12克  通草3克  茯苓15克  猪苓9克  大腹皮9克  蔻仁3克(打碎后下)  鲜细叶凤尾草60克

上方用水三碗,煎成一碗,分二次服。

另粳米二两,炒焦,煲成焦米粥水,分三次,每次数匙,缓缓喂服。

翌日,高热始退(38.5℃),干呕止,稍能进粥水。前方有效,效不更方,照原方再进三剂,每天一剂。第三天,汗出高热尽退(37.6℃),胸中出晶状白㾦数十粒,出在两乳之间为多,此为邪气外达,佳象也。第四天,各症悉退,胃纳佳,精神好,体温正常(36.8℃),原方再服二剂,以资巩固。

按:黄芩滑石汤,其药物首载于《临证指南医案·湿冂》,而首定方名于《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病》,其治“脉缓身痛,舌淡黄而滑,渴不多饮,或竟不渴,汗出热解,继而复热”之证,汗出热解,继而复热,为阴阳交主证之一。该方“以黄芩、滑石、茯苓皮清湿中之热,蔻仁、猪苓宣湿邪之正,再加腹皮、通草共成宣气利小便之功。气化则湿化,小便利则火腑通,而热自清矣”。本例加凤尾草者,取性近阴湿之地而生,清热而不留湿,祛湿而不积热,清热祛湿以解毒也。另用粳米炒焦煲粥水,配蔻仁芳香健胃以养胃气也。

二、阳明腑实,宜大承气急下存阴

1945年7月,四川省重庆市某工厂来人要求急诊出诊。患者李××,女,28岁。证见发热汗出不解复热.潮热谵语,大便七天未下,腹满痛,拒按,不能食,舌苔黄燥,脉实数,此阳明腑实证,急下存阴,宜大承气汤。处方:大黄12克  枳实9克  厚朴9克  芒硝9克(冲)

上方配一剂,煎二次,分二次服。

翌日,其家人来告,谓昨服药后下大便燥结硬屎竟有半面盆之多,症已好转,能进稀粥。

按:三承气汤在临床上掌握下夺的尺度,一般来说,是以和下之调胃承气汤治胃燥;以轻下之小承气汤治肠热初结;以峻下之大承气汤治肠热结实。而本病例见证为发热、汗多、潮热、谵语、腹满痛、不能食。而这,正如《伤寒论》255条“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发热汗多,是热邪蒸逼肠胃,津液外泄,为阴将亡之危候。又《伤寒论》220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鞭耳,宜大承气汤下之。”潮热谵语为胃中热盛之征象;胃热本应消谷善饥而能食,今不能食,故曰:“反不能食”。此属热邪损伤胃津,燥屎结于肠胃,故宜大承气汤急下之,以救垂危之阴。故本例为阳明腑实,用大承气急下存阴,而其所出现发热汗多、不为汗解,潮热、谵语、不能食亦正似阴阳交之证。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www.gmzyw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72080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