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椒味辛温有毒,入肺脾肾三经,为温中祛寒、健胃理气、止痛驱蛔之要药。历代医家对蜀椒的临床应用阐述甚详,并广泛使用于民间验方之中。笔者现将其在临床治疗配伍中所发挥的作用举例介绍。
一、呕吐烦心
解××,女,68岁,居民,住浒浦镇西弄居委。
初诊日期:1983年10月2日。
上腹痛不能进食,早餐后每作呕吐,吐出物为食物及水液,味酸苦,嘈杂心烦,下午则呕吐好转。曾服平胃丸等理气降逆和胃药物罔效。临床所见:患者手足不温,上热下寒,口渴不欲饮,下午呕吐渐止而身热面赤,食少肌瘦,便下稀溏,苔薄白,脉细弦,病延半月。处方:
乌梅6克、蜀椒3克、北细辛3克、川桂枝6克、黄连3克、川柏6克、熟附片6克、炒当归10克、党参10克、陈皮6克、淡干姜3克,水煎温服。患者服上药二剂呕吐即止,下午发热亦退,胃纳渐苏、继以香砂养胃丸善后。
按: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与《伤寒论》厥阴病,寒热错杂,下寒上热的证候大体相合。故选用“乌梅丸”以治之。盖厥阴之为病,每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本病虽未有吐蛔等症,但呕吐心烦,面赤逆冷,上热下寒之症相似。乌梅味酸能下气除热,消烦满,安心神,佐以蜀椒为取其辛温,发挥散寒温中、止呕平逆作用,黄柏清胃肠结热,黄连泄肝胆之气火,细辛、附桂、干姜散寒助阳、振奋脾运,党参、当归、陈皮益气以扶正。方证合拍,因此本例的疗效比较迅速。
二、虚寒腹泻
陆××,男,2岁,住浒浦镇洞坝村七队。
初诊日期:1983年7月10日。
患儿于83年4月份开始腹泻,初为水样便,继于大便中杂有粘冻,叠经中西药治疗,症状未能控制。大便镜检有霉菌,经服制霉菌素后,霉菌消失,但仍每日下利蛋花絮样稀便4~6次,或则低热,舌被厚苔,腹膨肠鸣,小溲清长,患儿肤色苍白、多汗肤冷、迁延五月有余,治疗殊觉棘手。适阅江苏中医杂志(1981年2卷3期34页)泄泻案例获得启发、采用“逐寒荡惊汤”方如下;
蜀椒2克、丁香2克、肉桂2克、炮姜炭2克、白术5克、陈皮5克、藿香5克、党参6克、伏龙肝2克、茯苓6克。
按:本例为婴儿腹泻,久泻脾胃虚寒,阳虚不能化谷,致腹膨肠鸣、二便清稀,以蜀椒配丁香、炮姜、肉桂温中散寒、理气逐湿,合党参、白术、陈皮、茯苓健脾益气、扶正渗湿,盐香逐秽浊,起升清降浊、醒脾和胃的作用,纳少量伏龙肝入煎者,取其涩肠温化、协调诸药,患儿门诊二次,原方给药四剂,泻利停止。
三、寒喘冷哮
顾××,男,63岁,住碧溪镇谢家泾。
初诊日期:1983年2月20日。
每届秋冬气候转凉辄发咳喘,畏寒背冷,四末不温,气急喉鸣,咳痰清稀,喉间如水鸡声,病史二十多年,常来我院门诊。既往常用射干麻黄汤、苓桂术甘汤等治疗,服久效应渐差。本次发作尤剧,咳喘夜难平卧,痰多清稀,溲多睑肿,舌淡苔白滑,脉沉细,乃寒痰扰肺之象。处方:炙麻黄6克、制川乌6克、蜀椒3克、北细辛5克、制半夏6克、陈胆星6克、杏仁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紫苑10克、款冬花10克、陈皮6克。
按:哮喘一证,每屡发而深痼,治疗必须随证变通。本例患者虽病史漫长,而临床表现舌淡苔白脉细,遇寒则发,为寒性哮喘。各家论述哮症必有顽痰胶固,发时非攻不可,至若不发之时,又非健脾补肾扶正调养不可。《张氏医通》有“冷哮丸”一方,其中即以麻黄、川乌、细辛、蜀椒温中散寒宣其肺气以平喘,胆星、半夏、杏仁、紫苑、款冬、陈皮、甘草束肺降气镇咳以祛除胶固之顽痰,亦以攻为治的方法。本例类此,故患者服上药五剂,哮喘得以平息。
四、寒疝
沈××,男,51岁,住浒浦镇海洋渔业大队。
去年入水感寒而患疝气,嗣后稍劳或受寒即发,右侧胯间坠痛,痛引少腹,阴囊坚硬挛急,发则呕吐交作,曾服茴香丸、橘核丸、补中益气丸等药物而见效不显,病经二年,发作渐勤,甚为痛苦。诊得二脉沉迟,舌淡苔白,四肢不温,腰膝冷痛,证属寒疝.予温肝散寒止痛。处方:
吴茱萸9克、蜀椒5克、制香附10克、葫芦巴10克、乌药10克、制小茴6克、肉桂3克、川楝子10克、广木杳6克、党参10克、木瓜10克,炙甘草5克。
按:本例患者为寒湿凝滞,阴寒内盛,入于厥阴经络之见证,盖肝脉过阴器抵少腹,寒气收引,故见阴囊冷痛坚硬挛急,痛引少腹,是寒甚的表现,故重用温中祛寒的蜀椒、吴萸、肉桂,并以葫芦巴、川楝子、木香、木瓜、党参、甘草、乌药等药补益肝肾、行气疏肝、理气止痛。患者服药四剂,疝痛得以缓解。
蜀椒在方剂中的配伍,散见于历代医学文献中者不乏其例,如仲景经典著作中以蜀椒为主配干姜、人参、饴糖即大建中汤,用于中焦大寒脾阳衰弱之心腹疼痛。通常治疗蛔虫病常与乌梅、白芍、使君子、雷丸等同用。乌梅丸治疗厥阴病寒热错杂证,其中蜀椒占有一定的位置,为中医方剂组成方法的典范。
此外,笔者临床休会,如治疗虚寒性呕吐,半夏远不如蜀椒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