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示

兴中明医旗下光明中医网校logo  系统自学中医第一平台

搜索

痢疾泄泻证治异同论

作者:朱步先 浏览: 发表时间:2020-08-18 14:47:28

痢疾与泄泻,在仲景时代统称为“利”,汉代以后,始分而论之。二者在病因上有所相似,治疗上有不少相通之处,但其毕竟是两个不同的病证,发病、转归、预后等亦不相同,因而在治疗上确有所异。尝见初学者有用治泻法治痢者,亦有用治痢法治泻者,终未惬当。把握其证治异同之主要方面,对临床正确地选方用药,是颇有意义的。

其证治大致相同之处约之有:

凡外邪束表,呈现恶寒、发热、身痛等表证者,均可先予解表。

凡积滞内停,腹胀且痛,且其腹痛随痢、泻而减轻者,均应予以疏利通下。《内经》所谓“通因通用”,即是此意。实践证明,痢、泻用通法,具有缩短疗程、提高疗效的作用。但通下有峻、缓之分,热毒甚,积滞重,可用大黄,腹痛则佐用温药,如附子、肉桂;若湿热食滞内蕴,宜宣化疏导,可用丸剂缓图,如木香槟榔丸、积实导滞丸,可因证酌用。

凡热邪下迫大肠之痢、泻,均可用苦寒药以清肠。此所谓“苦以坚之”之法,如黄芩汤、葛根芩连汤,无论痢、泻均可用之。其辨证之主要着眼点是:痢、泻之物均有热感,且其味臭哕。

凡痢疾与泄泻,均忌早用补涩。前人有“无积不成痢”、“痢无止法”之说,说明了运用化积导滞,促使病邪尽快排除之重要性。腹泻多夹积滞,见泻止泻,妄用涩剂,殊失治病求本之旨。痢疾误用湿剂,往往使病邪逗留,转成休息痢者多矣。腹泻误用涩剂,亦可由急性转为慢性,以致缠绵难愈。当然,涩剂不是不可用,如痢疾后期邪少虚多,不妨通涩互用;腹泻滑脱不禁,亦可用湿剂堵截之。

其证治不同之处约之有:

泄泻可用分利之法,而痢疾则忌之。泄泻恒与湿攸关,多系脾运不健,胃中水谷不分,并入大肠所致。凡泄泻见肠鸣漉漉、小便短少均可投分利之品,前人所谓“利小便所以实大便”是也。证属寒湿,可选用五苓散、胃苓汤之类;证属湿热,可选用桂苓甘露饮等。痢疾多系湿热积滞壅阻肠间,致气血凝结,倾刮脂液,化脓血下注,以痢下赤白、里急后重为主症,因其艰涩难下,故又称“滞下”。再用分利,则肠间津液愈少,下痢将更为窘迫,所以忌用分利之品,如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等,痢疾当慎投。

痢疾可用润剂通下,腹泻则忌之。凡痢疾肠间液少,下行艰涩,以致里急后重较甚者,可用油类润下之品。老人、虚人夹积,大黄当慎用,杏仁、瓜蒌仁、郁李仁等润下之品可投;肠间瘀滞,可选桃仁;夹有脓血,则取当归(多与白芍同用)。腹泻以湿郁为多,若投润剂,更使滑泄难禁,故忌用。

以上不过举其大略而已,下面仅就痢、泻用解表法为例,作一简略的讨论。

痢、泻初起,有的症状很明显,有的较难分辨,亦有先是腹泻,一二日后始作赤白痢者。但无论其泻下症状如何,一见表证,均可先子解表。张璐指出:“凡挟邪之痢,与时行疫痢,皆有身热,但当先撤表邪,自然身凉痢止。”为什么要先撤表邪呢?因为表邪不去,势必化热传里,与里邪相合,从而加重下痢之症状。运用解表法则无传变之患,且表气疏通,里气自然得畅,滞下窘迫的症状就获得缓解了。泄泻用表药,除了有防止邪热传里的作用外,更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泄泻多与湿攸关,而解表多取风药,一则风药多燥,风能胜湿,二则风药多能升阳,鼓舞胃中清气上行,浊邪得以下趋,清浊得分,泄泻自止。我体会羌活、独活、炒防风、苍耳子等,对湿胜的腹泻均有较好的止泻作用,其机理即在于此。

如何正确地选用解表方剂呢?查了吾说:痢疾初起,“发热身疼,邪在太阳,参苏饮;寒热往来,邪在少阳,小柴胡;身热、目痛、鼻干、不眠,邪在阳明,葛根汤。”他讲了一个大致的分类方法,可供临床参考。其实痢疾初起运用荆防败毒散的机会尤多,此即喻嘉言的“逆流挽舟法”。腹泻初起有表证者亦可用,章次公先生说:“喻氏逆流挽舟之法,木为下痢夹表而设,其实治泄泻亦可用。”实为经验之谈。我用此方,无论痢、泻,若内热已起,恒加用炒黄芩一味,所以用此味者,一则监羌、独、荆、防之温性,一则取其清肠作用,屡用有效。至于痢疾症状明显,下痢赤白粘冻,里热甚重,加用金银花、川连;夹积滞,加用槟榔、山植肉;腹痛甚,加用白芍、木香等等,则为表里兼顾之法,均可因证而施。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www.gmzyw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72080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