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津液,保胃气”是贯穿于一部《伤寒论》中的大法。其玄冥幽微之处历代医家多所阐明发挥。明、清以降,随着温病学说的发生与发展而日趋系统完备。我们曾赴陕西省汉中地区用中医中药治疗急性热性病秋温时疫(西医诊断:钩端螺旋体病)数载。该病有热淫所胜,伤津耗液的特点。数百例持续高烧者,虽高烧数日,在“存津液,保胃气”法则指导下,用中药治疗,勿需输液疗法,临床无一例有明显脱水现象出现。举例如下:
1961年秋,在陕西省城固县接诊一男性中年农民蔡某,突寒战高烧三天,体温40.5℃,面色潮红,微汗,口渴欲饮,舌质红,苔薄黄,脉象浮滑而数.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诊断:秋温时疫。辨证为伏暑气分阳明腑实兼卫分证。治以清气滋阴,透邪通腑,予白虎增液汤加银花、连翘、白茅根、生大黄。处方:
生石膏60克 知母18克 粳米15克 生甘草9克 玄参30克 生地30克 麦冬15克 银花30克 连翘30克 白茅根60克 生大黄15克
一剂知,三剂热退、身凉、大便通,诸症悉减。继之以竹叶石膏汤善其后。
所治数百例,类似此等证候者十之七八。随证之推移演变、主证兼证之不同而变换方药之主次。如用银翘散加生石膏、知母治卫分兼气分证;白虎增液汤加银花、连翘、生大黄治气分腑实兼卫分证;白虎汤合清营汤治气营两燔证等,效如桴鼓,据秋温时疫患者551例统计,体温高于37℃者495例(占89.83%),其中39℃以上者208例(占37.75%),40℃以上者44例,最高为41.1℃。经治疗,平均退热时间为2.6天。症状与体征,一般在体温正常后2—3天内恢复正常。
所治秋温时疫发烧病例,全部未使用输液疗法,临床上未见明显脱水微象。其所以取得如此显著疗效,究其原因,举如银翘散辛凉透表用鲜苇根以清热生津;白虎汤用生石膏,知母清热养阴,粳米、甘草和胃养阴,合承气汤攻下,乃釜底抽薪,急下存阴;增液汤之增液润燥,合大黄通便而无峻泻之虚;余热未尽,善后调理用竹叶石膏汤,生石膏清热,人参、麦冬益气生津,粳米、甘草安中和胃,半夏降逆止呕,合奏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之效。秋温时疫之辨证立法,谴方用药,饮食护理,善后调养,无不贯穿以《伤寒论》中“存津液,保胃气”和扶正抗邪这一中心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