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示

兴中明医旗下光明中医网校logo  系统自学中医第一平台

搜索

泄泻病案讨论与董建华教授查房

作者:江扬清 寿小云 浏览: 发表时间:2020-08-28 11:04:13

参加人员:董建华教授,李康副主任医师,江扬清博士,王玉芬主任医师,寿小云、孙沛住院医师,温治江、王丽华进修医生,戴昭宇硕士生。

目的和内容:中医对慢性泄泻的病案讨论和分析。

时间、地点:1987年8月7日,北京东直门医院内消化科。

病历摘要:孙迎新,女,32岁,农民。住院号:45377。因腹泻十年,门诊以“腹泻待查”收住院。

十年前,患者因生气及饮食不节引起泄泻。病初大便日行4~5次,泄下稀溏,便前腹胀,便后胀减,无腹痛、里急后重感,亦无赤白脓血粘液。此后长期迁延不愈。曾在当地医院诊治,诊断及用药不详,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今年5月我院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发性十二指肠息肉。”入院时症见:每日泄下稀便4~5次,无脓血粘液,伴腹胀肠鸣、恶心纳呆,每日只进食三两左右,食后腹胀加重,形瘦乏力。舌体略瘦有齿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辨证属脾虚运弱,清气不升,兼挟湿阻气滞。治疗先拟健脾助运为法。以香砂六君子汤加炮姜炭、乌梅炭、煨诃子肉等调治一月。而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大便减为每日1~2次,质较前稠,有时可成形。食量亦每日增至6两。腹胀减轻。面色较前润泽。后因本人饮食不节,过进油腻生冷食物,致使腹泻复发。以后相继以连理汤、参苓白术散、白头翁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病情时有反复。刻下症为:腹泻日行3次,质时稀时稠,味臭。肛门无灼热、下垂感。无脓血粘液便,腹不痛。腹胀明显,以午后为甚,大便或矢气后暂得缓解,过后腹胀如故。纳食每日4两。口渴喜冷饮,饮多则脘腹胀满不舒。闭经已4个月。舌体略瘦,舌质淡暗,苔灰薄腻,脉弦细迟缓。

诊视:面色萎黄,形瘦神倦,目窠微陷。腹平坦,按之濡软不痛。

讨论:

董建华教授:患者久病泄泻,中焦脾胃虚弱,治疗宜健脾温中、祛湿止泄。时值大暑季节,瓜果较多,饮食不洁,易生泄泻。此种原因所致的泄泻,西医诊断为“痢疾”,中医属于湿热的范畴,可用白头翁汤等方治疗。痢疾的主证有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等,此例大便次数多,但无里急后重及下痢赤白,肛门亦不热,故辨证为“脾胃虚弱、暑邪挟湿”。患者中焦脾运不健,泄下日久,又暑季炎热,耗伤气阴,故治疗重点要放在健脾调中,清暑化湿上。用药在健脾基础上加清暑药,如葛根、砂仁、木香、炮姜、扁豆、茯苓、荷叶、焦三仙等。苦寒药少用或不用,用多要伐胃伤脾。病久胃肠功能差,易生湿邪,加之暑湿外侵,可用藿香、佩兰、扁豆、砂仁、焦三仙等化湿醒脾;再用大腹皮以调升降;加荷叶、六一散清暑升清兼利小便。患者的口渴,不宜用养阴药,只要脾健阴复,口渴自止。总之,此证以健脾清暑,化湿调气,利小便以实大便为主要治疗措施。西医诊断的萎缩性胃炎、结肠炎等,实际上有许多中药对此有治疗作用。只要辨证得当,使胃肠功能恢复,炎症自然消失,这就是中医扶正祛邪的理论。

寿小云大夫:请董老讲一讲,此病例久泄有阳虚情况,助阳药应如何运用?

董建华教授:肉桂等壮阳药在肠间水声漉漉,畏寒,肛门滑脱不禁,苔白滑而无热症时可用。此例大便臭,说明有热,暂时不能用。

王丽华大夫:请董老谈谈该病例下午腹胀加重,如何从脾虚解释?

董建华教授:气滞、脾虚均可造成腹胀,辨证时要抓住伴随的症状。如嗳气或呃逆、矢气则舒,单纯腹胀而无泄泻,多为气滞。脾虚腹胀多伴有大便溏泄或消化不良。胃肠腐熟水谷,会产热产气,胃肠体积增加,如不能运化,则即腹胀。该例午后腹胀甚,亦是脾虚的主症之一,据古书记载,午时阳气最盛,过午则逐减。午后腹胀正是脾阳虚的一个表现。

温治江大夫:此病如冬季发病,用药上是否有别?

董建华教授:夏季君火主令,用药要照顾到清暑,如用荷叶等。东垣清暑益气汤中加用西瓜翠衣,即是此意。冬季为肾主令,发病常有畏寒,泄下清稀等,用药上要有区别。

王丽华大夫:此例邪少虚多,是否可用收涩药?

董建华教授:如泄下次数多,甚至滑脱不禁者可用,但要区分情况。此例大便臭,湿热未尽,不宜用。用药如用兵,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不可太过与不及,要依法而行。目前有些大学毕业生,学得范围很广,中西医都学,但有些人钻研深度不够,应该注意加强。

江扬清大夫:董老提到时令发病,清暑化湿等许多问题,启发很大。此例患者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西医诊为“菌痢”,但中医却据症诊断,应该为“泄泻”或“慢性久泻”,不能诊断为“痢疾”。中医对腹泻的诊治主要根据症状表现进行辨证施治。暴泻多湿热、寒湿、伤食;久泄多见脾虚、肾虚、肝脾不和,但临床往往病情复杂,非一型所能概括。中医对泄泻治疗方法详尽,如《会约医镜》有治泄十法,《医宗必读》有治泄九法,具体用于临床,往往数法兼用。此病例久泄十年,脾气已亏,运化失司,不能腐熟水谷。其表现为:久泻无脓血粘液,便溏不实,腹胀而濡软,多食则胀甚,舌淡苔灰腻而润,脉细少力。本例脾虚之外兼挟暑湿,并兼气滞食积,可以饮食失节导致复发为据。故治疗应掌握运脾、芳化、淡渗、理气、消食的原则。因有口干,健脾不宜用甘温,而宜甘平,如用太子参、白术、山药、苡仁、白扁豆等;行气用砂仁、煨木香;开清宜葛根、荷叶;消积滞用焦三仙。山楂一药,古人常用治泄痢,个人体会效果较好,可用。热象不显著,黄连可间断使用。

寿小云大夫:患者腹泄为主诉,临床症状较多,但主要有三点。其一脾肾阳虚:大便溏泄日久不愈,腹胀午后为甚,形体削瘦,四末欠温,闭经,脉迟缓,舌淡暗等。其二大肠湿热未尽,大便稀溏味臭。其三是口渴喜冷饮,饮多则脘腹不适。口渴一症的鉴别是:患者如脾肾阳虚,久泄伤阴所致,应口渴而喜热饮,而此例则喜冷饮,故本例的口渴,正如董老讲的为暑热伤阴所致。患者因脾虚挟湿而便溏,故虽口渴,但饮多则脘腹不适。总之,本病病机属脾肾阳虚,暑热伤阴,大肠湿热未尽。其虚实寒热症错杂,在本为脾肾阳虚,以脾阳虚为主;在标为大肠湿热未尽,暑热伤阴。病位在脾、肾、大肠。愈期上屡有反复,较为棘手。治疗初起一月抓住主证,以健脾为主,效果较好,但后因患者饮食不节而又复发。大肠湿热,加之暑热伤阴而口渴,此时如温补脾肾则会加重湿热,如用苦寒清燥则更伐伤脾胃,若养阴止渴则易助湿困脾。从天人相关的理论入手分析,患病时正值长夏,脾主长夏,患者腹泄多年,脾胃虚弱,遇上暑令挟湿,本虚邪盛,故发濡泄,嗜肥饮冷,不加节制,则病情反复发作。考虑目前脾虚、阴伤、湿热之症交错,故治疗上要谨守病机,用药宜稳。清暑宜芳化升清;清大肠湿热宜少量苦寒配淡渗利小便药;调理脾胃宜和气机,祛湿醒脾。实施时要分几步走:目前以治标为主,兼调脾气。待暑热清、湿热退再行补脾益肾之法。

戴昭宇大夫:通过对近十年来临床文献的回顾,我体会泄泻证治虽繁,而脾虚湿阻者最为多见,尤为久泄患者,治用健脾祛湿乃为一主要大法。因“湿胜则濡泄”,“泄泻之本,无不在乎脾胃”,中焦水谷失运,变化湿浊,下趋大肠,而成泄泻,湿乃是其标。本例腹泻十年,体虚气弱,又见便下溏臭,腹胀口渴,舌淡苔白腻而润,脉细少力,结合时令,可辨为脾虚气滞,兼挟暑湿之证。治疗首当健脾,以往曾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效果较好,但不能巩固,复发原因在外感暑湿,内伤饮食。本例治疗我意可以用香砂六君子汤为主,合藿朴夏苓汤以化暑湿。治疗分阶段,辨主次,谨守病机,扶正以祛邪,使脾气健而无生湿之源,则久泄可解。当然药量上亦须斟酌。

孙沛大夫:此病人腹泄日久,主证脾虚,但开始因邪气入侵而得。长期病情不愈,是否与祛邪不专一有关。邪为湿浊,湿为体内长期停湿,浊为外邪,季节主病所致。长期湿浊可产生热象,是否可利用目前暑热季节,集中力量攻一下。祛邪逐湿,方用藿香正气散合时疫止泻散化裁,加红藤、黄连等清热解毒药。

江扬清大夫:此病人虚中挟实,以虚为主。入院后考虑患者脾阳虚,以温脾运脾入手,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很快取效,证明脾虚泄泻的辨证诊断是对的。后来患者饮食不节,病情出现反复,并与气候暑热有关。病人体质较差,不宜攻伐,应正视正邪两个方面。治疗必须是健脾扶正为主,兼顾其标。

董建华教授:现在的药方为标本结合,既扶正又祛邪,分利小便,清暑化湿。单纯祛邪,邪去会复生,这是因为中焦脾胃虚弱所致。临床上同一病症,各人处方不同,这是因为对病机的认识不同,分析不一,立法处方自然有别。此例患者,发病与自身饮食不节有关,初发为实证,久泄形成虚证,现不宜大补大泄,宜中和之治,取其本。

(江扬清  寿小云整理)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www.gmzyw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72080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