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示

兴中明医旗下光明中医网校logo  系统自学中医第一平台

搜索

方药中老师辨证论治五步临床运用举隅(四)

作者:高思华 浏览: 发表时间:2020-09-02 09:59:41

四、临证知常达变,谨守病机

例五:浮肿

刘×,女,15岁,学生。

1986年3月28日初诊:来诊时诉三天前始颜面、下肢及外阴突发水肿,无恶寒发烧,不咳嗽。二便尚调,纳佳,眠可,其他无明显不适。检查见颜面轻度浮肿,下肢及外阴凹陷性浮肿。血检:白细胞14800/立方毫米,中性53%,淋巴45%。尿检:蛋白极少,白细胞0—1,红细胞0—1,管型(-)。血压:170/100mmHg。舌润,苔薄白,脉弦细稍数。诊为“浮肿待查。”

中医辨证按五步分析:浮肿突发,无外感表证,且浮肿以下肢和外阴为甚,故第一步根据脾主运化水湿,为水液代谢的枢纽;肾为水之下源,开窍于二阴的生理特点,将其定位于脾、肾。患者既无气虚之象,又无外感表证而突发浮肿,显然当责之为气滞水停,故第二步定性为气滞水停。分析患者病史及表现,水肿突发,病情急,病程短,且未见小便不利,似属脾脏气机阻滞,枢纽失职,水失运布,影响下焦气化使然,故第三步可定为原发在脾,波及于肾,气滞在前,水停在后。第四步治病求本,当拟脾肾同治而以治脾为主,行气以利水。第五步从治未病角度出发,考虑脾气盛实,当慎防侮肝,且肝主疏泄,肝脏气机畅达,可促进气血运行,又有助于脾肾气机的通利,故当在治病求本的基础上佐以疏肝,遂拟助脾利膀胱,行气利水,佐以疏肝为治则。处大橘皮汤加味:

青陈皮各10克  广木香10克  桂枝12克  茯苓30克  苍白术各10克  猪苓10克  泽泻10克  滑石30克  甘草6克  益母草30克  白茅根30克  日一剂,分二服。

1986年4月1日再诊:服药四剂,浮肿完全消退,血压降至128/88mmHg,尿检:蛋白微量,白细胞0—1,红细胞0—1,无任何不适。嘱前方继服四剂,以资巩固。后随访未再发。

〔按〕浮肿突发,无脏腑虚衰指征者,多由风邪犯肺,致肺失宣降,水道不调所引起,临床治疗多从宣肺利水入手,肺气得宣则肃降得畅而水道自调,浮肿自消。此例患者,浮肿突发又无明显脏腑病候,方老抓住其病急起、其证属实、未见表证、病不在肺且浮肿以腰以下为甚的特点,从脾为水液代谢的枢纽,脾气被郁,气滞水停入手,以助脾行气利水佐以疏肝为治,一药而愈。说明浮肿突发之实证,亦不能拘于风水为患,临证只有既通其常,又达其变,辨证明确,才能效若桴鼓。

例六:支气管哮喘

易×,男,24岁,工人。

1987年10月19日初诊:来诊时诉咳嗽气喘已逾两月,每于夜晚1~2时因憋气而醒,醒后咳喘发作,发作时张口抬肩、喉中痰鸣。白日活动多时亦偶有发作。外院诊为“支气管哮喘”,治疗不效。问其饮食尚佳,但大便偏溏,小便尚调,睡眠受咳喘影响而较差。检见其舌质红,有齿痕,苔黄,脉沉细弦稍数。

中医辨证按五步分析:患者病以憋闷咳喘为主,虽肺主气,司呼吸,然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且其病作每于夜半之时,夜半属肾,故第一步将其定位于肺、肾。患者为青年男性,从体质特点上讲多偏阴虚,事实上其舌红、脉细弦稍数,亦证其恰属阴虚,且其病作每于夜半阴盛之时,亦证其为邪伏阴分,阴气不足,至夜半得天地阴气之助方能奋起抗邪之象;舌苔黄、咳喘憋气、喉中痰鸣又证其蕴有痰热之邪,故第二步定性为阴虚挟痰挟热。分析病史,起病即见每晚哮喘发作,未见明显诱因,故第三步定其为肺肾同病、肺肾阴虚挟痰挟热,第四步治病求本,当以滋补肺肾清热化痰为法。第五步从治未病的角度出发,肺阴亏虚,当防心气来乘、肝气来侮;肾阴不及,当防脾气来乘、心气来侮而佐以清心、平肝、泻脾的治疗,然考虑滋肾水即可涵肝木、制心火,化痰湿即所谓泻脾气,故仍拟滋补肺肾清热化痰为治,处麦味地黄、定喘汤合方:

天麦冬各10克  五味子10克  生地30克  山萸肉10克  山药15克  丹皮10克  茯苓30克  泽泻10克  白果10克  炙麻黄6克  法夏15克  冬花10克  苏子10克  桑白皮10克  杏仁10克  黄芩10克  甘草6克  每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

87年10月22日再诊:服前方四剂,咳喘不作,大便转调,小便可,纳、眠均调,仍舌红苔黄、脉弦细稍数。虽邪退病减,但未全除,嘱继服前方。

87年10月26日三诊:前方又进四剂,除10月22日夜间又有轻度喘咳外,哮喘均未再作。纳、眠、便均调,舌红齿痕,苔薄黄,脉沉细稍数。虽痰邪已去,但余热未清,遂去化痰之剂,酌加养阴清肺之品,改予麦味地黄汤、竹叶石膏汤、麻杏石甘汤合方:

天麦冬各10克  五味子10克  生地30克  苍白术各10克  山萸肉10克  木瓜10克  丹皮10克  茯苓30克  泽泻10克  淡竹叶10克  法夏15克  生石膏30克  南沙参15克  甘草6克  大枣10克  麻黄(炙)6克  杏仁10克  水煎分二次服,每日一剂。

87年10月29日四诊:上方又进四剂,咳喘未再发作,全身情况好,纳、眠、便均调,脉沉细,舌仍偏红,苔薄白。嘱前方继服,隔日一剂。两周后又来诊,情况稳定,未见反复。后以上方合河车大造丸配成丸药,以调理善后,追访至今未再发。

〔按〕哮喘之病,初病多实,久病多虚。实多是寒痰或热痰壅肺,虚无非是肺气虚卫外不固、脾气虚痰浊内生、肾气虚摄纳失权,且其病以属寒者居多,以阳气虚为本。此例患者,虽病程不长但病作有时,虽大便偏溏但舌红苔黄脉弦细偏数,方药中老师抓住其病作有时正气已虚的关键,根据病人的舌、脉之象及体质特点,一反常法而从阴虚入手,以滋补肺肾之阴为主而收全功,从而提示我们:临证之时当通常法但不拘常法,守病机而巧用变法,才能事半而功倍。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www.gmzyw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72080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