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示

兴中明医旗下光明中医网校logo  系统自学中医第一平台

搜索

读仲景书札记两则(一)

作者:李今庸 浏览: 发表时间:2020-09-08 09:52:28

金匮要略•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说:“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中焦)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止,不须治,久则愈。”

按:本文三“竭”字,诸家均误释其义,如赵良仁《金匮衍义》注“竭者,涸也”,程林《金匮直解》注:“竭,虚也”,而吴谦《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训其为“虚竭”,尤怡《金匮要略心典》训其为“乏竭”,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10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金匮要略讲义》则亦训之为“机能减退。”这些注释,总起来说,均认为本文三“竭”之义,为“正气衰乏”。果如此,则此证已见“遗溺失便”,何仲景告之为“不须治”而其病会“久则愈”?吴谦不是说下焦虚竭而“遗溺失便,未有不治能愈者”吗?

考:《说文•立部》说:“竭,负举也,从立,曷声”,又《辵部》说:“遏,微止也,从辵,曷声”。从而表明了“竭”、“遏”二字俱谐“曷声”也。《尔雅•释言》“遏,遾,逮也”条下郝懿行义疏说:“凡借声之字,不论其义,但取其声。是“竭”、“遏”二字可声借而为用矣。《墨子•修身篇》说:“藏于心者无以竭爱”,于鬯《香草续校书》注彼文说:“竭当读为遏。《诗•文王篇》:‘无遏尔躬’,陆释云:‘遏或作竭’。明‘遏’、‘竭’二字通用。《书•汤誓》云:‘率遏众力’。彼,‘遏’,当读为‘竭’,说见前校。‘竭’之读为‘遏’,犹‘遏’之读为‘竭’矣。……下文云:‘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两‘竭’字并当一例读‘遏’。”然则本文三“竭”字亦并当读为“遏”也。所谓“三焦竭部”者,乃言“三焦遏部”也;所谓“上焦竭善噫”者,乃言“上焦遏善噫,”也;所谓“下焦竭即遗溺失便”者,乃言“下焦遏即遗溺失便”也。其实,在我国古典医学著作里,其“遏”字每有写作“竭”字而“竭”字借为“遏”字用者,如《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中所谓“五藏阳以竭也”者,即是言“五藏阳为遏也”也;《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中所谓“阴气竭,阳气未入”者,即是言“阴气遏,阳气未入”也;《素问•缪刺论篇第六十三》中所谓“五络俱竭”者,即是言 “五络俱遏”也。

然则“遏”字之为义若何?《说文•辵部》说:“遏,微止也”。微止者,言“止”之于“幽微”也,故《尔雅•释诂下》亦谓“遏,止也”。“止”有“阻塞”意,而“阻塞”则为“壅遏”矣,故在我国古代文献中,“遏”字上每有冠以“壅”字而用为“壅遏”之词者,如《灵枢•决气第三十》中所载“壅遏营气,令无所避”、《灵枢•痈疽第八十一》中所载“壅遏而不得行”,《淮南子•主术训》中所载“守官者,雍,通“壅”字,遏而不进”者是。字又作“蔼”,如郝懿行《尔雅•释诂下》义疏引《周景功勋碑》中所载“陬隅壅蔼”者是。又通作“害”,如《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中所载“壅害于言”者是。

据上所述,本文三“竭”字俱读为“遏”,义为“滞塞壅阻”也。人体上、中、下三焦分部阻遏,气机不顺,导致发生疾病,且随其阻遏部位之不同而临床见证各异。其阻遏在中焦者,气机不降而逆升于上焦,出于咽嗌,证见噫气;其阻遏在下焦者,气机不升而二便失其约束之用,不能自禁,证见遗溺失便。其病乃气机壅遏,正气未损,而人体正气总是以“流行不止”为特性,待正气流通,营卫气血和调,壅遏消去,气机复常,则其证自已,无论如本文所述其壅遏于何部而见何证也,故本文末特结而嘱之曰“不须治,久则愈”。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www.gmzyw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72080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