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示

兴中明医旗下光明中医网校logo  系统自学中医第一平台

搜索

治验分析——反胃

作者:杨静荣 杨小平 郭兰竹 浏览: 发表时间:2020-09-15 10:16:38

一、验案

潘××,男,60岁,光山县人,工人,住院号1462。患者自1980年仲秋患胃脘痛以来,常因饮食不当反复发作。1982年春节,因暴饮暴食胃脘痛突然加重,伴恶心呕吐,腹胀纳呆等。曾在门诊治疗,因效果不佳于1982年4月6日收入医院。入院后X线拟诊为胃扭转(胃向左后扭转)。由于患者惧怕手术,于4月10日转请中医治疗。诊之,见患者脘腹胀满疼痛,痛连两胁,甚则向腰背、肩胛部放射,胃脘部拒按,矢气后稍舒,呕吐多于食后2~3个小时后发生,伴恶心,嗳气,口干口苦,每日仅能进少许稀粥,形体素盛今瘦,自患病以来,体重下降20余斤,大便坚结难行,数日一次,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糙,脉弦滑。此乃阳明腑实偏重之反胃证,治宜清热泻下,但因病久阴伤,故投以通腑泻热,养阴增液之剂。处方:大黄15克(后下),川朴15克,枳壳15克,生地15克,麦冬15克,白芍30克,甘草10克,栀子10克,竹茹10克,水煎服。

二诊:服上药一剂后,腹中频频转气,服二剂后,便下燥屎数枚,逐觉胃脘胀痛减轻,呕吐亦除。改用疏肝健脾理气之剂调理月余,诸证皆除,经X线透视复查,胃位置已复常。

二、分析

1.该证以呕吐为主证,故其诊断应以呕吐、反胃、噎膈三个病去考虑。呕吐为食入即吐,或食入稍停即吐,与本病食入2~3小时后吐出不同,故本证不是呕吐证,噎膈证虽也有呕吐的证状,但噎膈有吞咽食物时梗噎不顺,甚者膈食不下的证状,而本患者无此感觉,所以不是噎膈;反胃的临床特征是食物入胃停留一段时间以后吐出,多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部分病人也可在食后2~3个小时左右吐出。本患者食后2~3个小时即吐出,故应诊为反胃证,即:反胃为本证,呕吐为兼证。

2.反胃一证,临床常见有脾胃虚寒、胃中积热,痰浊阻胃、血瘀积结等证型。本例患者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糙,脉弦滑,显然因胃中积热致病。但因病久阴作,故舌红口干。根据以上分析,对该病人投用了清胃泻热,和胃降浊,佐以养阴益胃之法。方中用大黄、枳壳、厚朴泻热通便;栀子、竹茹清胃热,降胃气;生地、麦冬、白芍养阴缓急;甘草调和诸药,顾护中气。病人服上方两付,胃热泻,浊气降,肠胃得以濡润,病邪除却大半,后以疏肝健脾理气剂调理治愈。

3.本例患者在诊断和治疗中值得我们吸取的经验有两点。其一,诊断中既注意了病人胃热的主证,又注意了病久伤阴所出现的兼证。其二,是在治疗中既注意了清除胃热,解决疾病的主要矛盾,又注意了养阴缓急,解决了疾病的次要矛盾。只有这样客观地认识疾病的本质,灵活地选择治疗方法,才能在临床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www.gmzyw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72080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