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汤出自《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是张仲景先师治阳明病在误治变证中起手三法之一方剂。该篇226条指出:“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是以猪苓汤是治津伤水热互结下焦证。
本方由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粉各一两(汉制)组成。上五味药物各等量组合,其中猪苓、泽泻、茯苓性平味甘淡而渗泻,渗能利水,泻能清热,是利中有清;滑石一味性寒滑而味甘,甘寒能清和,甘滑能润利;阿胶性平味甘而滋腻,能和血养阴,润燥止血。
猪苓、茯苓、泽泻、滑石四药协同作用,有清热和利水之功,它们在方中各占五分之二,而阿胶滋阴润燥在方中仅占五分之一,可见其方功效结构的比例是利水清热作用大于滋阴作用。而仲景先师立方的目的是为治水热互结太阳膀胱经和少阴肾经而设,因水热互结,热附其中,清泄其热的同时,渗利其水,使热随水出,利水泄热存阴养液之义自然寓在其中。乍看二苓只能渗利清热,其实它们的作甩中有护阴养液的功效。
《医宗金鉴》云:“方中阿胶质膏养阴而滋燥,滑石性滑,去热而利水,佐以二苓之渗泻,既疏浊热而不留其瘀壅,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枯燥,是利水而不伤阴之善剂也”。
清•柯琴就本条评论说:“……见仲景设法御病之详。栀子豉汤所不及者,白虎汤继之;白虎汤所不及者,猪苓汤继之,此阳明起手三法。所以然,总为胃家惜津液,既不肯令胃燥,亦不肯令水渍入胃耳。”
紧接本条下227条,仲师又指出汗多口渴是热在胃,不在膀胱,不可与猪苓汤,若再服猪苓汤是两夺其液,使胃中益燥。可见猪苓汤的用义是“上病下治”,围绕阳明病胃家实为中心的方剂。虽然它作用于太阳膀胱经和少阴肾经,但收效在于平衡阳明经胃家的矛盾。所以《伤寒论》把它列入本篇。它也是张仲景承先启后,在《伤寒论》中发挥六经辨证治法上以“阴阳自和”为根本,以“保胃存津”为前提,运用理法方药施治的一个例证。本人在这一启发下,在临床中运用猪苓汤获得一些体会。兹举例叙述如下: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