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为中医的方书之祖,而桂枝汤又是《伤寒论》的第一方,因此可以说,桂枝汤是中医在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指导下应用的第一方。
谈桂枝汤,人们往往首先联想到的,便是桂枝汤所主治的太阳中风证,方剂学又将其纳入辛温解表剂中加以介绍,这足以说明桂枝汤的解表之功,已为大家所普遍认识。但是,由此而在无形之中产生了桂枝汤是一首专于发汗解表之方的印象,特别是对于初学中医之人,这种印象尤深。殊不知,桂枝汤的解表之功,仅仅是它的众多功用之一,桂枝汤更为广泛、更为重要的作用,却因之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为憾事。鉴于此,本文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依据,谈谈仲景对桂枝汤之用,欲求有所启蒙。
桂枝汤是解肌剂,不是发汗剂。在《伤寒论》中,用桂枝汤解表的条文共21条(第12、13、15、24、25、42、44、45、53、54、56、57、91、95、164、234、240、276、372、387条、可下篇第6条。条文号序依“赵本”,下同)。若仔细读之,便可省悟到,仲景用桂枝汤解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其特殊的要求:一要“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二要“温覆令一时许”(适当地加盖衣被,约二小时),如此而达“遍身漐漐,微似有汗”之目的。诸如《金匮要略》中治柔痉的瓜蒌桂枝汤、治黄汗病的桂枝加黄芪汤等方,皆有同此要求。桂枝汤用于治表时在服药方法上之所以有这种特殊要求,是因为桂枝汤原本不是一个发汗剂,而是一个解肌剂。解肌与发汗不同,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这不仅仅是一个概念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桂枝汤。桂枝汤以桂枝为君,臣以苦酸微寒而具补敛之性的芍药,更佐以大枣,与麻黄汤以麻黄为君,伍杏仁之制迥然有别。麻黄汤开泄皮毛而峻汗无补,桂枝汤调和营卫而解肌。李时珍《本草纲目》言:“麻黄通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李氏对麻、桂之辨,亦可现麻黄汤发汗与桂枝汤解肌之一斑。仲景犹恐后人不解,特于第1条中重申:“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服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其叮咛之心,可谓甚矣。解肌之剂若用于解表,就必然要借谷气与温覆“以助药力”,方可汗出病愈,这便是桂枝汤用于治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其特殊要求之所在。
桂枝汤用于里证,可和脾胃,燮阴阳,温中补虚,滋壮气血。桂枝汤在这些方面的功能常被人所忽视,但这恰恰又是桂枝汤的更为广泛而重要的功用。必须指出:仲景用桂枝汤治里证时,在服药方法上,绝无桂枝汤治表时那种“啜粥”、“温覆”的特殊要求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