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证时,常、变法的具体应用,必须详细辨证,辨析其脏腑偏胜、阴阳失衡的关系,以及五行生克制化关系。例如:久咳气喘之证,见咳伤肺气,短气喘促,疲乏多汗等证,治从肺脏,补肺以定喘咳,则为常治之法。但肺气之虚与肾气虚关系密切,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其病在肺,而与肾有关,肺脏久病,肾气愈伤,肾气的盛衰,对肺气有直接影响。临床如用常法补肺而不效,改从肾治,用补肾以纳气之法,使咳止喘平,这就是变治之法。又如胃痛之证,胃以通为用,以降为和,胃失和降,以致气滞而痛。治胃常用之法,以和胃降逆为主,但其病机与肝脾有密切关系,因与胃相为表里,脾胃功能活动与肝脏的疏泄作用有关,而有肝木克土的影响,所以往往治胃从疏泄肝气之法,这就是变治之法。又如《金匮要略》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就是肝木克脾土的现象,所以不治肝而“先实脾”,就是预防克土的变治之法。
此外,如阴阳偏胜、阴虚阳亢、阳虚阴盛之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如阴虚阳亢之证,可见肝阳上亢的症状,若治用清肝泄火之常治法,导致寒之而热的结果,阴虚无补,阳亢益盛。这就必须运用变法,滋阴以潜阳,即壮水以制火。可知本证非火之有余而阳亢,乃真阴不足,阴不涵阳而致阳亢,即所谓“寒之而热者取之阴”之意。如阳虚阴盛之证,可见阴寒内盛的虚寒证状,若治用辛温散寒之常治法,则导致热之而寒的结果。阳虚无补,阴寒益盛,必用变法,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可知本证非阴寒之盛,乃真阳之不足,必补命火而使阴阳平衡,即所谓“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之意。由于阴虚阳亢,阳虚阴盛,乃阴阳偏胜,失其平衡。治法以制其亢盛者为常法,补其虚衰者为变法。若知制其亢盛而虚者无补,使虚者益虚,益虚则亢盛难制,所以必须补其虚,或益阴以配阳,或补阳以配阴,才能达到阴平阳秘,阴阳平衡之目的。
以上仅说明了常治法与变治法的应用原则。在临证时,必须掌握疾病的正常规律及其病机变化的规律,知常达变,然后才能正确运用常治法与变治法,提高临床疗效。
(江胜贤整理)